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肺栓塞时心肌血流灌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APE)后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脏肌钙蛋白T(cTnT)与肌红蛋白(Mb)含量变化,探讨心肌血流灌注在急性肺栓塞继发心肌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介入方法经导管注入自体血栓选择性栓塞肺动脉,建立不同栓塞面积的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监测栓前、栓后5、30min,1、2h冠状动脉血流量变化及栓后4h血清cTnT与Mb含量。结果急性肺栓塞后血清cTnT与Mb含量升高。急性肺栓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显著下降,肺血管栓塞后15~30min降至最低值,30min后趋于平稳。右冠血流量下降程度与肺栓塞面积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及血清心肌结构蛋白含量升高为急性肺栓塞继发心肌缺血改变提供了直接证据。急性心肌缺血严重影响急性肺栓塞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不同栓塞范围的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不同栓塞范围的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研究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肺栓塞范围的相关性。方法:经导管注入犬自体血栓选择性栓塞肺动脉,通过控制注入血栓数量、速度,分别建立不同栓塞范围的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比较栓前、栓后15 min、30 min、1 h及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同时观察心脏超声影像学变化。结果:自体血栓均按要求阻塞相应肺动脉,肺栓塞形成后心输出量下降,肺动脉压力及肺毛细血管楔压显著增高,并在0.5 -1 h达到峰值,各血流动力学指标随肺栓塞范围增大而变化更显著。结论:此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确切可行。  相似文献   
3.
保肝宁对HSC中NF-kB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保肝宁对肝星状细胞内 NF- k B活性的影响。方法 :给正常wistar大鼠灌胃保肝宁煎剂 7d,制备含药血清 ,将 1 0 %的药物血清培养基加入体外培养的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作用不同的时间 ,细胞增殖检测采用 SRB法 ,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检测采用 ELISA法 ,NF- k B、Ik B含量采用 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 :复方保肝宁可显著抑制 HSC的增值、降低 Ik B的磷酸化及NF- k B的表达 ,明显降低 HSC分泌 IL- 6的水平 ( P<0 .0 1 )。结论 :中药复方保肝宁对体外培养 HSC内 NF- k B、Ik B表达有抑制作用 ,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心脏肿瘤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心脏肿瘤外科诊治的经验.方法自1982年1月至2003年12月,32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全部病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术后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左房黏液瘤29例,右房血管肉瘤2例,右室血管瘤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肿瘤摘除术.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8例术后发生低心排,1例发生呼吸衰竭,1例右房血管肉瘤术后2年原位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且效果良好.超声心动图对原发心脏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作用,自体心包可用于房隔修补和房壁重建.  相似文献   
5.
白背叶根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白背叶根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技术筛选D-HBV阳性3日龄广州麻鸭40只。将麻鸭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白背叶根高、中、低剂量组和拉米夫定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用药前、用药第7、14、21天及停药第7天,取各组麻鸭静脉血,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血清D-HBV DNA含量;治疗前后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拉米夫定组于用药后,血清病毒水平迅速降低,但停药后存在反跳现象。白背叶根高、中剂量组分别于治疗第14、21天其血清病毒含量明显下降,低剂量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的抑制病毒作用。停药后,白背叶根高、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仍表现出一定的病毒抑制作用。白背叶根高剂量组对肝脏炎症的改善作用较拉米夫定组明显。结论:白背叶根有抑制体内D-HBV复制的作用,其作用大小与剂量及用药时间相关;其治疗作用较拉米夫定弱,但作用维持时间长,且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TET)对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细胞侵袭潜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OSCC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加药物处理)、低剂量组(10μmol/L TET)、中剂量组(20μmol/L TET)、高剂量组(30μmol/L TET)。采用MTT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测定各组细胞的活力、迁移及侵袭能力。对OSCC细胞分别转染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及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模拟物及抑制剂,均连续转染24 h。采用RT-qPCR检测正常口腔上皮细胞、OSCC细胞以及转染HIF-1α、PD-1、PD-L1模拟物及抑制剂OSCC细胞中HIF-1α、PD-1、PD-L1 mRNA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儿童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NSE的测定,另有10名临床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儿童作为对照组,也进行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NSE测定。TNF-α、IL-6应用ELISA法检测。NSE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结果病毒性脑炎组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NSE水平均明显增高,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脑脊液中TNF-α、IL-6、NSE水平与血清中TNF-α、IL-6、NSE水平呈正相关[r(TNF-α)=0.338,P<0.01;r(IL-6)=0.256,P<0.01;r(NSE)=0.374,P<0.01];病毒性脑炎组血清及脑脊液中IL-6与NSE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s)=0.108,P>0.05;r(csf)=0.145,P>0.05],TNF-α与NSE水平有直线相关性[r(s)=0.387,P<0.01;r(csf)=0.401,P<0.01]。结论脑脊液和血清中NSE可作为判断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组织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TNF-α、IL-6参与了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过程,血清及脑脊液中TNF-α、IL-6水平检测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脐动脉血pH值评价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pH值评价新生儿窒息及预测窒息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06年1月—2008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健康产妇552例。监测其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分析脐动脉血pH值与生后1 min Apgar评分的关系,分别对脐动脉血pH值及1 min Apgar评分对于预测新生儿窒息并发症进行真实性的评价。结果1 min 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pH值相关(χ2=278.13,P<0.05)。脐动脉血pH值对于预测窒息并发症较Apgar评分有更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pH值异常发生比例与HIE程度有关,随HIE程度的提高而增加(χ2=4.437,P<0.05)。结论脐动脉血pH值能客观评价新生儿出生时的状况,对监测新生儿预后、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窒息并发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保肝宁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保肝宁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保肝宁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引进HSC-T6细胞株并传代培养。用复方保肝宁给正常大鼠灌胃,制备药物血清,温育培养细胞。用吖啶橙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正常大鼠血清培养组HSC-T6细胞核DNA为黄色或黄绿色均匀荧光,自身凋亡率为(9.67±0.57)%,复方保肝宁药物血清一倍、两倍剂量组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见致密浓染的黄绿色染色,甚或见黄绿色碎片,凋亡率分别为(22.73±0.78)%,(23.97±2.5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体外培养的HSC具有一定程度的自身凋亡发生,复方保肝宁的促肝星状细胞凋亡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