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肠癌旁膜细胞增殖模式与术后复发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旁粘膜细胞模式变化与肿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78例大肠癌标本的癌组织、癌旁粘膜及12例正常大肠粘膜进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癌组织PCNA高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癌旁PCNA高表达与隐窝增殖区扩大、上移,明显影响术后第1年局部复发死亡率,癌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率61.54%,癌旁为26.92%,癌及癌旁P53阳性表达不影响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mdm2,p21和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 :89份石蜡组织取自 1991~ 1994年期间本院结直肠腺癌手术切除标本 ,术后随访 3~ 6年。其中高分化腺癌 30例 ,中分化腺癌 44例 ,低分化腺癌 15例。按Dukes临床分期 ,无A期病例 ,B期 42例 ,C期 37例 ,D期 10例。纤维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未发现异常的结直肠粘膜活检标本 12例做对照。组织均常规甲醛溶液固定 ,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分别作常规HE染色 ,mdm2、p2 1、p5 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2 .免疫组化染色 :采用SP法 ,鼠抗mdm2 (SMp14)、p5 3(Do 1)、p2 1(187)为SantaCruz公司试剂 ,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TERT基因表达在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例正常皮肤、11例假上皮瘤样增生(PEH)、66例皮肤鳞癌原发灶及12例淋巴结转移灶标本和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TERT mRNA,结果以图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结果hTERT mRNA在正常皮肤、PEH及鳞癌中的阳性系数(PU)分别为0.84±0.58、3.06±1.09和10.01±0.60(P<0.01),鳞癌与前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高分化与低分化组PU值分别为8.52±0.63和13.42±1.0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已发生转移病例原发灶与转移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正常皮肤、PEH相比,鳞癌中hTERT基因表达明显增高,分化越低表达越强,提示端粒酶激活在鳞癌恶变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癌旁粘膜细胞增殖模式变化与肿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78例大肠癌标本的癌组织、癌旁粘膜及12例正常大肠粘膜进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癌组织PCNA高表达明显高于癌旁(P<001),癌旁PCNA高表达与隐窝增殖区扩大、上移,明显影响术后第1年局部复发死亡率(P<001),癌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率6154%,癌旁为2692%,癌及癌旁p53阳性表达不影响细胞增殖活性及术后第一年内的复发死亡率(P>005)。结论:大肠癌的复发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一样是正常隐窝增殖分化失调的顺序过程。PCNA可直观表现其增殖活性及增殖模式。p53突变及表达是多中心性的,癌旁p53突变点的存在是肠癌局部复发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33例老年疣,平均年龄53岁。病理分析表明角化过度型16例(48.49%),棘层肥厚型7例(21.21%),腺样型2例(6.06%),刺激型8例(24.24%)。老年组的角化不全、细胞内水肿、海绵形成和炎症细胞呈苔藓样浸润发生率比成年组高(P<0.05),显然老年组的刺激型发生率也较高,必须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发生恶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30例经MDT方案治疗3年的多菌型麻风患者,连续进行了5年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在沼疗期间和停药后,BIG、GF及HI均稳定下降,其中BIG下降较明显。疗后第5年BIG阴转19例,泡沫细胞肉芽肿消退11例。  相似文献   
7.
1980~1986年间191例刚查出未经治疗韵麻风病人,其中男164例,女27例,病期2个月~15年;临床诊断TT41例、BT16例、BB3例、BL4例、LL127例。初诊时曾各取皮损活组织一份,我们用这些组织蜡块重新切片,作HE和Wade—Fite氏抗酸染色、按Ridley氏标准进行分类。结果:根据表皮侵蚀和肉芽肿性质,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K4、Ki 6 7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的关系及其与CyclinD1、p16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对 89例大肠癌标本进行CDK4、Ki 6 7、CyclinD1、p16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CDK4核表达在组织学分级Ⅲ级与Ⅰ、Ⅱ级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与术后三年生存率未见明显相关 ,与CyclinD1、p16蛋白表达明显相关 (P <0 .0 5 )。Ki 6 7强阳性表达在组织学分级Ⅲ级与Ⅰ、Ⅱ级之间及临床分期D期与B、C期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与术后三年生存率及CyclinD1表达明显相关 (P <0 .0 5 ) ,与p16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CDK4核表达组Ki 6 7强阳性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大肠癌CDK4核表达具有癌基因蛋白的特性 ,对组织分化及细胞增殖有一定的影响 ,Ki 6 7强阳性表达对评估预后、组织分化、临床进展有一定意义。CyclinD1、CDK4与p16共同参与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探讨青、中、老年人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与6种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89例青、中、老年人、大肠癌进行6种细胞周期蛋白检测。结果cyclinD1,mdm2,p53,p21(wafl/cip),cdk4,p16在各年组均见表达,青年组大肠癌组织学分级Ⅲ级、弥漫浸润型的病例及中年组临床C期病例明显高于老年组,老年组临床B现例明显高于青年组,周期蛋白表达P53青年组明显柢于中老年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