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白细胞介素13cDNA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中国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克隆了IL-13cDNA,序列测定表明克隆的IL-13cDNA含成熟的IL-13蛋白全部编码,且存在编码第98位Gln的密码子CAG,这为进一步表达IL-13并深入探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固相化GCSF亲和吸附法,从已构建的抗rhGCSF全套单链抗体(ScFv)噬菌体表面展示文库中,筛选出含有特异抗体片段的噬菌体颗粒。结合直接感染法和酸性洗脱液洗脱法,进行4轮亲和富集筛选,并通过ELISA法结合双酶切鉴定,共筛选出9个具有GCSF结合活性的完整的重组噬菌粒克隆。对其中3个阳性克隆进行了ScFv基因全序列测定,获得6个抗体可变区基因的全序列。计算机分析表明,它们均为新发现的小鼠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克隆范灵芝,陈蕙,杨新科,刘彦仿(第四军医大学,博爱医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是神经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4.
利用全套噬菌体抗体表面展示技术,绕过杂交瘤技术,从重组人G-CSF免疫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用抗体可变区PCR混合引物进行全套抗体重、轻链可变区(VH和VL)基因的扩增。经重叠延伸反应,在体外随机装配成单链抗体(ScFv)。将其克隆至噬菌粒载体pCANTAB5E中,电转化含SupE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套噬菌体抗体表面展示技术,绕过杂交瘤技术,从重组人G-CSF免疫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用抗体可变区PCR混合引物进行全套抗体重、轻链可变区(VH和VL)基因的扩增。经重叠延伸反应,在体外随机装配成单链抗体(ScFv)。将其克隆至噬菌粒载体pCANTAB5E中,电转化含SupE的E.Coli菌株,以辅助噬菌体M13K07超感染噬菌粒文库,构建成全套ScFv表面展示文库。为利用亲和富集筛选技术,获得具有G-CSF结合活性的完整重组噬菌粒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是以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弥漫性过度沉积为主要病理表现的一种疾病,是一切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随着纤维化程度的逐渐加重,可演变为肝硬化、肝癌。积极防治肝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早期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西医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抗纤维化药物。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8.
终纹床核(BST)是一个富含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脑区。由于BST的细胞构筑复杂,以前文献所描述的BST分区笼统不一。以致虽有学者对VIP在BST的分布作过研究,但在结果描写上笼统粗略,难以使后人比较结果上的异同。根据最近鞠躬等对BST的划分。我们用ABC及PAP研究了VIP免疫阳性物质在大鼠BST的分布,得到了一些新的发现。1 材料和方法 成年雄性大鼠10只。动物经左心室-主动脉进行灌注固定。取出鼠脑冰冻连续冠状切片。1/3切片进行克紫或中性红染色,另 2/3切片进行免疫反应(ABC及 PAP法)。用葡萄糖氧化酶结合硫酸镍铵加强的二氨基联苯胺法(G-D-N)呈色.2结果 BST内VIP免疫阳性终末数量上远较免疫阳  相似文献   
9.
在对多种细胞因子的激活条件进行对比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成功地构建了人外周血激活淋巴细胞cDNA单链库。并采用IL-4特异引物和RT-PCR技术,在从此库中克隆出了IL-4cDNA的同时,也获得了其选择性剪接变异体(IL-4δ2)cDNA。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IL-4δ2cDNA含有成熟IL-4蛋白的外显子1,3,4编码区和前导肽编码序列,唯编码16个氨基酸的外显子2在转录后被剪接掉。这一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究细胞因子选择性剪接变异体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血柔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抗病毒、抗纤维化效果。方法纳入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202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予恩替卡韦片,0.5 mg/d,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和血柔肝方,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2组均1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毒学应答、中医症状积分、肝脏硬度值(LSM)、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纤维化-4指数(FIB-4),并对肝纤维化疗效进行多因素分析,监测肝、肾功能。结果 2组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乙肝病毒基因(HBV-DNA)阳性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显著降低(P0.01),但未出现HBsAg转阴。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LSM、APRI、FIB-4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值、LSM差值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LSM分期降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女性、肝功能正常是肝纤维化疗效的正向影响因素;男性、年龄、肝功能异常是肝纤维化疗效的不利因素。2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和血柔肝方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改善病毒学应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