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关系。方法应用HPV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287例宫颈病变患者(CINⅠ130例、CINⅡ69例、CINⅢ48例、宫颈癌40例)的宫颈液基细胞残余标本进行HPV感染基因型检测,并与组织学检测结果比较。结果287例宫颈病变中HPV感染率为89.9%(258/287),在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鳞癌多重感染率分别为48.6%、40.3%、31.1%、27.5%,CINI与CINⅢ及宫颈癌比较,P均〈0.05;HPV最常见亚型为HPV16、HPV58及HPV52;多重感染中以二重感染常见(51/105,48.6%),偶有五重感染(3/105,2.9%)。40岁以下者HPV多重感染率高于40岁以上者。结论宫颈HPV多重感染率有随宫颈病变程度增加有降低趋势,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可能与HPV基因型多寡无关,而与感染HPV亚型的致病能力密切相关;40岁以下者HPV多重感染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icroRNA(miR)-2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宫颈鳞癌SiHa细胞中PDCD4基因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宫颈鳞癌SiHa细胞分3组,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试剂,miR-21调控组转染miR-21抑制剂的ASODN,miR-21抑制剂阴性对照的ASODN,空白对照组不转染。Cell Titer和荧光TUNEL分别检测转染前后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实时RT-PCR检测miR-21和PDCD4mRNA水平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靶蛋白PDCD4表达。结果 AS-miR-21组与阴性、空白对照组相比,SiHa细胞生长明显抑制,而阴性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7±0.52)%、(3.6±0.17)%和(3.4±0.36)%;细胞周期结果显示AS-miR-21组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时RT-PCR结果显示,miR-21表达下降而PDCD4表达升高。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DCD4表达AS-miR-21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AS-miR-21可有效抑制miR-21在宫颈鳞癌SiHa细胞中的表达并上调PDCD4基因表达,发挥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敲低miR-21表达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aSki增殖活性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CaSki细胞转染前后miR-21的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转染后CaSki细胞增殖活性与凋亡的变化。结果 miR-21在CaSki细胞中表达水平为正常宫颈组织的3.25倍。CaSki细胞中转染反义miR-21(AS-miR-21)可显著抑制其表达。转染后24h、48h、72h、96h,MTT检测提示10nmol与20nmolAS-miR-21转染组中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自48h抑制作用显现,且随着转染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呈现剂量依赖性。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AS-miR-21转染组的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P<0.05)。AnnexinⅤ联合PI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AS-miR-21转染组早期凋亡细胞率[(23.40±2.1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5.1±2.16)%]、阴性对照组[(6.87±0.55)%](P=0.000)。结论 AS-miR-21转染可敲低CaSki细胞中miR-21表达,并有效抑制细胞增殖活性,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氯胺酮诱导胎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孕16~18 d SD大鼠胎鼠海马神经元5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神经元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和不同浓度姜黄素组(J1-3组,浓度分别为5,10,20 μmol·L)-1,K组加入氯胺酮(终浓度为100 μmol·L-1)孵育3 h,J1-3组给予氯胺酮前2 h加入姜黄素,使各组姜黄素浓度分别为5,10,20 mol·L-1,C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采用MTT法检测发育期神经元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Western blot法测定p-CREB(ser133)、细胞色素c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K组神经元活性降低,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Ψm)明显降低(P<0.05) p-CREB(ser133)蛋白及BDNF、Bcl-2 mRNA表达下调,细胞色素c表达上调(P<0.05);与K组相比,J3组神经元Ψm升高,J1-3组神经元活性增加,p-CREB(ser133)蛋白及BDNF、Bcl-2 mRNA表达上调,细胞色素c表达下调(P<0.05)。结论:姜黄素通过调节p-CREB(ser133)表达,上调BDNF和Bcl-2,稳定Ψm,抑制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进而抑制氯胺酮诱导胎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DM2基因扩增、P53基因缺失与蛋白异常表达在大肠癌发生演进中的作用、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FISH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2例大肠癌组织MDM2基因扩增、p53基因缺失以及其蛋白表达特点。结果大肠癌MDM2基因扩增、p53基因缺失率为28.1%和53.1%,两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3.0%和65.0%。MDM2、p53蛋白在肝转移、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p53基因缺失、MDM2基因扩增在有静脉侵袭大肠癌组明显高于无静脉侵袭组(60.7%和31.8%),MDM2蛋白表达与癌细胞对静脉侵袭性有关(P=0.016)。结论 MDM2、p53基因参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MDM2在肝转移组、静脉侵袭组表达明显增多,可作为肝内微小转移的参考指标,MDM2、p53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明显相关性,提示预后不良,两基因联合检测对大肠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50周年,目的是回顾中国科协成立50年的历程,分析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继续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患者发病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4岁,临床分期均为玉B,淋巴结均无转移。眼观:5例子宫颈肿物呈菜花状,1例呈息肉样,其余呈浸润性增厚。镜下见肿瘤由未分化的大细胞组成,散在或成片巢状、条索状分布。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空泡状,核膜清楚,可见1个或数个突出的嗜酸性核仁,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样冶分布。瘤细胞间被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CK阳性率100%,p63阳性率37.5%,p16阳性率62.5%,CK5/6阳性率75%,Ki-67增殖指数10%~30%,间质淋巴细胞以CD3和CD8阳性表达为主。原位杂交检测EBER阴性,1例间质淋巴细胞弱阳性。电话随访截止2013年6月,1例死亡,其余7例均存活。结论子宫颈原发性LELC罕见,其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形态的恶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好,明确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divi-1对异丙酚诱导胎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孕16~18 d SD大鼠胎鼠海马神经元5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神经元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C组)、异丙酚组(P组)和不同浓度mdivi-1组(M1~M3组,浓度分别为1,2.5,5 μmol·L-1,P组加入异丙酚(终浓度为30 μmol·L-1)孵育3 h,M1~3组给予异丙酚前4 h加入mdivi-1,使各组mdivi-1浓度分别为1、2.5和5 μmol·L-1,C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发育期神经元活性和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线粒体p-drp1(ser616)、Bax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BDNF及Bcl-2 mRNA的表达。结果: 与C组相比,P组神经元活性降低(P<0.05),Caspase3活性增加(P<0.05);与P组比较,M1~M3组神经元活性增高(P<0.05)、Caspase3活性降低(P<0.05);与M1组比较,M2-3组神经活性增高(P<0.05)、Caspase3活性降低(P<0.05);M2与M3比较,神经元活性及Caspase3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此后续实验选择M2浓度处理,称为M组。与C组比较,P组线粒体p-drp1(ser616)及Bax表达升高(P<0.05)、BDNF和Bcl-2 mRNA表达下调(P<0.05);与P组比较,M组线粒体p-drp1(ser616)及Bax表达降低(P<0.05), BDNF和Bcl-2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Mdivi-1通过减少p-drp1(ser616)和Bax向神经元移位,抑制线粒体过度分裂及降低线粒体通透性并且上调BDNF和Bcl-2,从而减轻异丙酚诱导发育期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