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目前认为 ,主要是由其T细胞介导而致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由于可溶性E选择素 (又称sCD6 2E)可介导白细胞 (中性粒、单核细胞及CD4 + 记忆性T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最初的滞留和滚动 ,以及随后迁移到炎症组织 ,推测其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中枢神经损伤有关。为此 ,我们检测了MS患者sCD6 2E ,以探讨其在MS发病中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MS患者 4 5例 ,包括活动期 (AMS) 2 5例 ,稳定期(SMS) 2 0例。男性…  相似文献   
2.
静止性脑梗死(silent cerebfal infarcfion,SCI)又称无症状性脑梗死,指临床上无症状或临床症状和既往卒中史不相关的梗死灶。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SCI的检出率增加,并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文献报道亦较常见,但脑出血后SCI却少见报道。本文收集2000年9月-2003年9月间43例脑出血后出现SCI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3.
鲍冉  胡绍胜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49-135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后BHS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对52例出血性脑卒中合并B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HS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为36.36%,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BHS明显高于脑出血(P<0.05)。BHS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类心肌梗死。88.46%的患者于出血后1周内发生BHS。结论:BHS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有关,其发病机制与出血性脑卒中导致植物神经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和胺碘酮对难治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为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结合口服倍他乐克和胺碘酮,B组采用常规治疗结合倍他乐克,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92%,高于B组的80%,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B组为8%,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等无明显变化,因此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倍他乐克和胺碘酮治疗难治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未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一些携有先天遗传易感基因的个体有易发生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趋势,在后天环境中外因(如病毒感染等)的作用下,诱发对中枢髓鞘成分的异常自身免疫应答而致病。MS的实验动物模型(EAE)证明MS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展,对建立在免疫学基础上的MS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快的发展。本文综述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和科研成果,旨在探讨M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7.
多发性硬化 (MS )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 ,目前认为它是一种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成分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Fas分子是死亡因子Fas配体 (FasL )的受体 ,Fas/FasL是细胞凋亡的诱导因子[1] ,Fas/FasL功能异常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应用RT PCR方法检测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Fas和FasL的表达 ,探讨其在MS发病中的作用。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4 5例MS患者 ,男性 2 3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2 0~ 4 6岁 ,平均 (32 5± 9 1)岁 ,病程 2月~ 11年 ,平均病程 2 …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硬化 (Multiplesclerosis,MS)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 ,我们选择抗原提呈细胞B淋巴细胞 ,观察其B7分子表达 ,探讨MS患者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对象为 45例MS患者 ,男性 2 3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2 0~ 42岁 ,平均 32 .5± 9.1岁 ,病程 2月~ 11年 ,平均病程2 .18年 ,标准 :依据Poser诊断标准为临床确诊的MS患者 ,其中活动期 (activeMS ,AMS) 2 5例 ,稳定期 (stableMS ,SMS)2 0例。所有患者在测定B淋巴细胞表面B7分子前 2月内未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对照组为 2 0例健康献血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7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主要发生在出血后2周内(75.34%),脑血管痉挛与血压升高相关(P<0.05),过早活动与不良刺激可致脑血管痉挛,男女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充分认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但有效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认为多发性硬化症 (MS )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紊乱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 。T细胞活化需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参与。第二信号由抗原递呈细胞 (APC )表面协同刺激分子B7分子 (配体 )和T细胞表面分子CD2 8(受体 )结合所提供 ,激活T细胞转化为效应细胞。我们选择专职APC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观察其B7分子在MS患者的表达。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45例MS患者 ,男 2 3例 ,女性 2 2例 ,平均 (32 5± 9 1 )岁 ,病程 2月~ 1 1年 ,平均病程 2 1 8年 ,依据Poser诊断标准为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