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严重钙化成角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中,对比成角近段旋磨和全程旋磨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临床预后,评估成角近段旋磨对该类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冠脉旋磨介入治疗且冠脉均存在严重钙化伴成角(≥45°)的患者共245例,依据旋磨手术策略分为全程旋磨组(n=179)和成角近段旋磨组(n=66)。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转归,观察终点包括院内和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成角近段旋磨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7.0%,2例(3.0%)患者因术中球囊无法扩张而最终转换为全程旋磨;全程旋磨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9.4%,1例(0.6%)患者因冠脉穿孔导致手术失败而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全程旋磨组发生旋磨头嵌顿和心包填塞各2例(1.1%)、冠脉穿孔4例(2.2%),而成角近段旋磨组未出现这些严重并发症;两组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程旋磨组术中冠脉夹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角近段旋磨组(43.6%vs.19.7%,P<0.05)。两组的院内总MACE发生率相当,但全程旋磨组1年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成角近段旋磨组(27.4%vs.13.6%,P<0.05)。结论:对于严重钙化伴成角的冠脉病变,成角近段旋磨联合球囊扩张的手术成功率和临床转归与全程旋磨相似,而术中并发症尤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明显低于后者,说明仅采用成角近段旋磨治疗此类病变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泪腺结构定量测量在预测中重度-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激素治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中重度-活动期TAO患者行激素治疗前眼眶常规MRI检查。分别测量泪腺突出度、长径、短径及信号强度标准差,同时计算泪腺与同侧颞肌信号强度比。比较治疗敏感组与不敏感组间泪腺各定量参数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有差异的参数在激素治疗疗效预测中的效能。结果:激素治疗敏感组泪腺突出度明显>不敏感组(P=0.003),余泪腺各定量参数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泪腺突出度与CAS及NOSPE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性(r=0.440,0.442;P<0.001)。以泪腺突出度≤9.30预测治疗敏感,可获得最优效能(曲线下面积0.700,敏感度60.0%,特异度84.0%)。结论:泪腺突出度在临床中测量简便,可作为预测TAO激素治疗疗效有效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鼻咽癌放疗前后的MRI图像,观察放疗后腮腺及颌下腺体积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鼻咽癌放疗患者,基于轴位T2W压脂图像,逐层手动勾画各唾液腺边界,以面积求和法获得各腺体体积,计算放疗后首次随访(3个月)、1年及2年的唾液腺萎缩率。采用配对t检验对放疗后3个月患、健侧腮腺及颌下腺萎缩率进行比较。患、健侧腮腺及颌下腺萎缩率随时间变化(3个月、1年、2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1放疗后3个月患、健侧腮腺及颌下腺萎缩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侧及健侧腮腺萎缩率均明显大于颌下腺(P均0.05)。2放疗后3个月、1年及2年患、健侧腮腺萎缩率均逐渐减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患、健侧颌下腺萎缩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腮腺体积下降较颌下腺更加明显,患、健侧唾液腺体积变化无明显差异;长期随访显示腮腺体积呈恢复趋势,而颌下腺体积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与断裂综合征导致大脑连接的纤维破坏相关,患者的白质容量较健康人群明显减少。近年来得到发展的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tensor MRI,DTMRI)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对微组织结构特征和白质纤维解剖等非常敏感。本文对文献中采用DTMRI为检测手段评估SZ高危者、初发SZ未治者及经治SZ患者脑部结构连接性异常的文献做一综述,旨在探讨SZ不同疾病阶段白质变化的主要模式,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 Dixon 和频率选择脂肪预饱和(frequency-selective fat-saturation,Fat-Sat)技术对眼眶 T2 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的压脂效果和综合图像质量。方法:前瞻性纳入35例健康受试者,进行眼眶Dixon-T2WI(Dixon组)和 Fat-Sat-T2WI(Fat-Sat组)扫描。对两组图像的脂肪抑制效果和综合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基于两组图像分别测量眼外肌和颞肌的信号强度,并计算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采用Wilcoxon检验对两组图像主观评分进行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对信号强度和 SIR 进行组间比较。结果:Dixon 组的脂肪抑制效果高于 Fat-Sat 组(3.86±0.36 vs. 2.91±0.56,P < 0.001),综合图像质量也高于Fat-Sat组(3.83±0.38 vs. 3.26±0.56,P < 0.001)。Dixon组眼外肌信号强度高于Fat-Sat组(362.33± 107.73 vs. 286.59±78.84,P < 0.001),颞肌信号强度也高于Fat-Sat组(207.26±63.41 vs. 170.19±51.93,P < 0.001),而两组图像的 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0.54 vs. 1.77±0.49,P=0.239)。结论:与Fat-Sat技术比较,基于Dixon技术的眼眶T2WI压脂效果和图像质量更优,而SIR相仿,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毫针焠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血清IL-6、COX-2和MMP-3水平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温针灸疗法)和治疗组(31例,毫针焠刺联合温针灸疗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VAS评分、HSS评分和WOMAC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IL-6、COX-2和MMP-3水平。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S评分明显升高,血清IL-6、COX-2和MMP-3水平、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和WOMAC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毫针焠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比较应用三维导航与传统C型臂X线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的置钉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2月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置钉辅助设备的不同分为两组:传统组29例,螺钉置入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完成;导航组24例,螺钉置入在三维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记录每例患者术前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单枚螺钉置入时间、穿刺针调整次数、射线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d腰背部痛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CT来评估两组置钉情况,依据Certzbein-Robbins改良分级来比较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将Ⅰ类螺钉所占比例定义为准确率,Ⅰ类和Ⅱ类螺钉所占比例定义为安全率。随访期内观察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钉棒断裂松脱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术前腰背痛VAS评分、骨折类型及骨折椎体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传统组置钉准确率为76.72%(89/116),安全率为95.69%(111/116);导航组置钉准确率为90.63%(87/96),安全率为100%(96/96)。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无断钉断棒及螺钉松脱情况发生。导航组在术中穿刺针调整次数、术后2d腰背部痛VAS评分、置钉准确率及安全率方面较传统组有明显优势(P0.05),在平均螺钉置入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与传统组无统计学差异,在术中射线暴露时间方面明显长于传统组(P0.05)。结论:三维导航技术能显著提高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患者会受到更长时间的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胰瘘引起的出血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胰管直径、胰腺质地、假性动脉瘤、胰肠吻合口瘘及胆肠吻合口瘘等众多因素有关。预防和处理胰瘘出血是胰腺外科的难点,也是胰腺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出血的危险因素、防治策略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方案的作用,评价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在肝切除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82例行肝切除术患者,依照围手术期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分为全肠外营养组(23例,简称肠外组)、联合肠内营养组(30例,简称肠内组)和ω-3不饱和脂肪酸组(29例,简称ω-3 PUFAs组)。肠外组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肠内组在静脉营养支持基础上术后早期口服肠内营养;ω-3 PUFAs组在肠内组基础上,术后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比较3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病率、肝功能等临床指标综合评估不同营养支持方案的疗效。结果 (1)3组患者术后均无胆漏、胆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包括腹腔积液、胸腔积液,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肠外组比较,肠内组、ω-3 PUFAs组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4.624;P =0.001,t =5.019);肠内组、ω-3PUFA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大范围(≥4个肝段)肝切除患者,与肠内组相比,ω-3PUFAs组术后第3、5天ALT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t=2.432;P=0.042,=2.144);(4)对于有肝硬化的患者,与肠内组相比,ω-3 PUFAs组术后第3、5天胆红素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t=2.202;P=0.035,t =2.183)。结论 肝切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并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可加速患者康复;对于有肝硬化背景及大范围肝切除的患者,ω-3 PUFAs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