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0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改良迷宫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改良迷宫手术患者心房收缩功能恢复及心功能的情况,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评价二尖瓣置换术时施行改良迷宫手术患者的手术前,后心房收缩功能和心功能情况。14例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狭窄11例,关闭不全3例。对照组16例。术前,术后(半年至1年)测量左房,室,右房,室内径,M型测量左室收缩功能,左房后壁运动幅度。多普勒组织成像测量左,右房室瓣环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体外循环(CPB)导致心脏植物神经系统(CAS)损伤的机理,了解温血心停跳液能否防止CPB后心率变异性(HRV)的降低,采用对照方法观察了温血心停跳液与冷晶体心停跳液对狗HRV的影响。结果显示:CPB后温血心停跳液组(WB组)和冷晶体心停跳液组(CC组)的全频谱(TP)、低频(LF)和高频(HF)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且CC组比WB组降低更明显(P<0.05),但LF/HF在组内及组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CPB后24小时平均心率(MHR)明显增加(P<0.05),且CC组高于WB组(P<0.05)。本研究表明:采用温血心停跳液或冷晶体心停跳液的CPB不会干扰CAS平衡,但均能使HRV降低,温血心停跳液不能防止HRV损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体外循环(CPB)及抗生素对瓣膜置换术患者咽部菌群及手术切口细菌定植的影响。CPB前及后5天进行了咽部和手术切口采样细菌培养。术后咽部细菌明显减少(P<001),咽部菌群构成中草绿色链球菌、奈瑟氏菌增加,四联球菌减少(P<001)。术后6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细菌定植,这种细菌定植与监护室观察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有关。认为:在可能情况下缩短监护室观察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对防止CPB术后瓣膜置换术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外周血炎症标志物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根据其心律将47例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分为二组,窦性心律组:23例,二尖瓣病变仍为窦性心律的患者;心房颤动组:24例,二尖瓣病变伴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分别检测二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房前后径(LA)。结果:二组患者间WBC、NEU%及CRP的差异不明显(P〉0.05)。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其LA径及外周血中ACE含量均高于窦性心律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伴心房颤动患者的LA径与外周血ACE含量呈直线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与LA径及外周血ACE有关。结论: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其持续性心房颤动与外周血ACE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伍长学  肖锡俊  袁宏声 《心脏杂志》2006,18(5):568-569,573
目的观察抑肽酶对心脏手术患者尿微量蛋白水平的干扰。方法选择心脏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微量蛋白水平。结果术后尿白蛋白(A lb)、免疫球蛋白G(IgG)和α-微球蛋白(α-M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均高于术前,而血液BUN、Cr水平没有显著变化。术后抑肽酶组尿A lb、IgG、α-MG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NAG、BUN、Cr并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尿A lb、IgG、α-MG、NAG能反映早期肾损害,但尿A lb、IgG、α-MG容易受抑肽酶干扰,因此不适合监测心脏手术患者肾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型特点,分析影响手术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9例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前感染情况,分为感染活动型、感染静止型、和感染隐匿型,比较三组患者间围手术期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结果感染活动型患者具有基础心脏病史比例显著低于感染静止型和感染隐匿型患者,而其血白蛋白、血白细胞等血液指标异常率、急诊手术治疗的比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感染静止型和感染隐匿型患者。三组患者手术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者中NYHA心功能Ⅲ~Ⅳ级、血沉异常、急诊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比例显著增高。结论不同临床分型的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经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以及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均能获得较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1997年3~12月用房顶及房间隔联合切口为14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及术后心律随访结果。方法常规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首先做右心房斜切口,继而行房间隔切口,两切口汇于隔顶后向前切开左房顶3~4cm。带扣线置于左房顶切口下缘及房间隔作牵引,行二尖瓣置换。随访时复查心电图。结果无左房顶切口出血的病例,除1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外,13例患者恢复出院。随访结果:术前为窦性心律的3例患者术后仍为窦性心律,而术前为心房纤颤的10例患者中除1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外,余9例仍为心房纤颤。结论在常规左心房直切口或经房间隔切口显露困难时,房顶及房间隔联合切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6-氨基己酸和抑肽酶对减少心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出血的效果,观察6-氨基己酸是否可能导致患者术后血栓形成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79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氨基己酸组(39例)和抑肽酶组(40例),术中分别给予6-氨基己酸和抑肽酶;记录和计算两组患者术后24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体表面积、输血量;测定术前、术中主动脉开放后、术后72h外周血D-二聚体和α2-抗纤溶酶水平;测定及计算术后72h与术前血浆肌酐清除率差(ACrCl72),术后72h与术前血浆肌酐清除率变化率(%△CrCl72);观察围手术期有无血栓及栓塞发生。结果术后24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体表面积比值6-氨基己酸组明显高于抑肽酶组(P=0.019),但两组患者术后输血量差别不明显(P〉0.05)。术前、术后72h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α2-抗纤溶酶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60,0.485),术中主动脉开放后抑肽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α2-抗纤溶酶均高于6-氨基己酸组(P=0.001,0.000)。两组患者的△CrCl7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观察到血栓形成或者栓塞。结论6-氨基己酸对减少心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出血的有效性虽不及抑肽酶,但不增加术后输血量;剂量适当亦不会导致血栓形成和明显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9.
患者 女,28岁.因心悸、气促1个月,加重伴全身水肿15d入院.查体:口唇无紫绀,颜面水肿,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降低,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确杂音,腹部膨隆不明显,肝稍大,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明显凹陷性水肿.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6岁。心悸3个月余,反复咳嗽、双下肢水肿10个月余入院。查体:胸骨右缘第2肋间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心尖区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