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文妹  石爱荣  何素云 《解剖学报》1998,29(4):438-440,I010
为了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在胎阑尾中的个体发及其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PAP法,对36例12-38周人胎阑尾中IAPP免疫反应性细胞,生称抑素IR细胞5-羟色胺-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肥12周,阑尾上皮中已可见到SS-IR细胞,而IAPP-及5-HT-IR细胞于14周才见到。在整个胎期,阑尾中的IAPP-及SS-IR细胞始络分散存在,数量较少,而5-HT-IR细胞数量随胎龄增  相似文献   
2.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和21天取胃窦粘膜,经体外培养,~3H-TdR摻入,在放射自显影前后,分别进行PAS反应与醛复红、Alcian蓝(pH2.5)及HE染色,观察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标记指数、细胞百分率及组织化学变化。正常大鼠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标记指数为10.03±0.40、细胞百分率为95.73±0.26。溃疡组术后6、10和21天粘膜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21天时新生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增高,与空白组相比,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溃疡组细胞百分率在6天增加,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1天与4天和6天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新生粘膜上皮和腺细胞的PAS反应、醛复红和Alcian蓝染色呈强阳性或阳性。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和新生粘膜上皮及腺细胞增殖活跃,分泌粘液的功能旺盛。上述变化对溃疡局部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较系统地观察了5-羟色胺、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在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个体发生及分布。结果表明: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最早见于第19d胚胎的小肠各段。胚胎第21d及新生期分布于胃肠道各段。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形态多样。胚胎期胃肠道中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也始见于第19d胚胎鼠的胃和小肠。胚胎第21d和新生期,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渐多,但也仅见于胃和小肠各段,结肠和直肠中未见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本文对大鼠胃肠道两种免疫反应细胞在胚胎发育中的可能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胰岛A细胞变化的超微结构研究(北京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系,北京100083黄岩,石爱荣)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3只)和溃疡组(9只),后者又分溃疡后6d、14d和28d3个时间点。常规电...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8~38周人胎儿胃肠道5-HT免疫反应细胞(EC细胞)的发生进行了研究。收集水囊引产胎儿后,立即按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6个部位取材,用Bouin液于4℃固定24小时,常规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5μm。按Larsson的PAP法,对胃肠道中EC细胞进行定位观察(所用第一抗体为兔抗5-HT血清),用PBS代替兔抗5-HT血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细胞最早见于8~9周胎儿十二指肠;12周以后,则从胃至结肠均可见到。十二指肠及回肠粘膜中EC细胞最多,  相似文献   
6.
7.
本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3只,分为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手术后4、10,14、21及28天分批取材。用Sternberger 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显示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G和D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了细胞计数和统计学分析。本文结果表示,溃疡组G细胞数量在术后10至14天明显增多(P<0.01),21、28天趋于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有些G细胞排列成群,密集呈明显带状。正常时G细胞分布在幽门腺的中、下1/3处,而溃疡组可见有些G细胞分布在腺的上部。D细胞数量仅在术后10天增多(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可见G细胞和D细胞之间存在着形态上的接触。溃疡自愈期间,G/D细胞比值未见明显改变。本实验结果提示,胃窦粘膜局部G、D细胞的变化和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修复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和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观察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21 d幽门粘膜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及粘液的组织化学、PAS反应、醛复红染色和Alcian蓝(pH 2.5)染色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性胃溃疡术后第6、10、21d溃疡组与对照组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相比,第21 d新生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49.05±1.41,与空白组粘膜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10.03±0.40相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使用PAP法与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幽门窦胃泌素(G)细胞的标记指数及G细胞数目的变化,以便进一步了解G细胞在自身抗病过程中的作用。用成年雄性大鼠16只,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模拟手术组和正常组。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和21天取材,  相似文献   
10.
采用雄性成年Wistar大鼠胰腺,用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进行原位分子杂交,以检测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基因表达产物mRNA;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相邻切片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进行原位比较。1.标本制备:大鼠经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取胰尾,入Bouin液固定20h,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厚6μm,裱在用铬矾明胶处理的载片上。2.探针标记:用RNA标记试剂盒(Boehringer Mannhe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