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闫志  荆珏华  钱军  田大胜  陈磊  朱斌 《安徽医学》2016,37(11):1405-1408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早中期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术式分为A组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例)和B组后路钉棒内固定组(15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角(Cobb角)、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ODI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35例患者均获随访。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B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术后为(8.47±1.67)°较术前(13.28±3.12)°减小,VAS评分术后为(2.30±1.10)分较术前(7.10±1.20)分改善,ODI评分术后(13.70±3.50)分较术前(43.80±5.50)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术后(5.37±2.21)°较术前(13.83±4.54)°减小,VAS评分术后(1.90±1.20)分较术前(7.10±1.10)分减少,ODI评分术后(13.90±3.10)分较术前(41.10±5.30)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手术前的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Cobb角矫正及防止丢失上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Frankel分级,A组术前D级7例,E级13例,术后D级3例,E级17例,术前B组D级5例,E级10例,术后E级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不做病灶清除,其疗效优于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早中期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评估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BE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5月行BET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60例,其中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33例(L3/4 1例,L4/5 27例,L5/S1 5例),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伴峡部裂6例(L3/4 1例,L4/5 3例,L5/S1 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15例(L4/5 14例,L5/S1 1例),腰椎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5例(L3/4 1例,L4/5 4例),单纯腰椎不稳1例(L4/5 1例);男14例,女46例,年龄38~70岁(56±8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2±3.0kg/m2。统计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统计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腿痛和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1、3、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术后6个月改良Macnab标准。计算术后6个月腿痛VAS、腰背痛VAS、ODI改善率;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腿痛/腰背痛VAS评分和ODI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是否有统计学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6个月腿痛VAS与腰背痛VAS改善率差异;两名脊柱外科医生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分级标准在X线/CT上统计术后6个月手术节段融合情况。结果:6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45.9±12.6min;术后留置引流管35例(58.3%),平均引流量为56.40ml;术后下地时间为2.9±1.0d;术后住院时间为7.8±2.7d。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术后切口皮下水肿3例。患者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腿痛、腰背痛VAS评分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腿痛VAS改善率为(65.6±7.1)%,腰背痛VAS改善率为(62.3±7.2)%,腿痛比腰背痛改善更佳(P<0.05)。术后1、3、6个月的ODI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ODI改善率为(60.9±4.7)%。术后6个月复查X线/CT结果显示节段发生融合26例(43.4%),有融合趋势但尚未完全融合29例(48.3%),未发生融合5例(8.3%)。术后6个月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为优55例(91.7%),良5例(8.3%)。结论:BE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够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肿瘤切除后人工假体重建肩关节的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肱骨近端骨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重建肩关节,肿瘤类型: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4例,浆细胞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4例,转移癌3例。骨肉瘤、浆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均接受化疗。术后6个月采用MSTS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 1例失访,17例获随访,时间10~96(52.8±8.4)个月。死亡4例,复发1例,肩关节半脱位2例。肩关节MSTS功能评分为9~27(18.6±3.5)分,其中优8例,良5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13/17。结论应用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治疗肱骨上段肿瘤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需注意肩袖和外展装置的修复,大多数保肢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胸腰椎疾病28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5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24例,椎体血管瘤(VH)4例。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即刻消失,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28例患者均恢复发病前生活方式,无疼痛;影像学检查,病椎高度无明显丢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疾病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中央脊髓综合征是常见的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目前关于其手术与非手术处理的利与弊仍是脊柱外科争论的焦点。目的:探讨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的34例中央脊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10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岁;前路手术26例,后路手术8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并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3个月,平均(14.5±3.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8±1.8)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13.9±2.1)分,末次随访为(14.6±1.5)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6.1±21.6)%和(73.6±15.2)%。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物失败等并发症。结论:手术解除椎管内的压迫是治疗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对于诊断明确的中央脊髓综合征,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宜早期根据椎管内脊髓损伤的节段、压迫来源及程度等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以改善脊髓内血供,减少脊髓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开放手术行腰椎融合术的短期疗效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20年6月盱眙县人民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UBE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其中UBE手术组21例、开放手术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治疗费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标准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UBE手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较传统手术高;但在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方面,UBE手术组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UBE手术组较开放手术组术后早期疼痛感低。在6个月的随访中,两组患者改良MacNab评分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UBE较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且视野开阔、手术器械要求简单、学习曲线平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与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手术治疗的胸腰椎新鲜性骨折患者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19~63岁,平均(43.1±10.4)岁。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16例,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20例。观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等指标。结果经皮组出血量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经皮组VAS、ODI均较开放组明显偏低(P0.05)。在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等方面,两组间各个随访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棒跨伤椎内固定相对于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棒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更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核磁共振测量正常人的颈椎管容积及脊髓的体积,并探讨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正常人20名,排除退变、畸形和对扫描发生恐惧者4名,利用MRI无间隔梯度扰像回波序列方式分别扫描并测量过屈、中立、过伸位下各颈椎椎管容积和脊髓的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过屈、中立、过伸三种体位下正常人的颈椎管容积改变趋势为V过屈V中立V过伸,且三个体位下的容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三种体位下的枕骨大孔下缘至颈:椎体下缘节段的椎管容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中立和过伸位下脊髓的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段脊髓的体积约10.69±0.56cm3.结论 颈椎由过屈向过伸动态变化过程中,颈椎管的容积是逐渐减小的,且颈椎管容积的改变主要发生在颈3~颈7节段;但颈段脊髓的体积是固定不变的,脊髓的形态和在椎管内的位置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多数患者可正常自行行走。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优53例,良18例,尚可4例,优良率为94.7%。结论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