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走行和毗邻关系,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开展该区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36例成尸头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15例成尸头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并与10例志愿者的3D—CISS序列MR图像进行对照,观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颅内的走行规律及其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由上而下从延髓的橄榄后沟发出,跨过延池,穿颈静脉孔出颅。根据走行,可分其为延髓内段、脑池段和颈静脉孔段。在脑池段,舌咽神经走行在上方,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下方且结合紧密;在颈静脉孔段,这3对脑神经及其与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的关系是:颈内动脉位于最前方,颈内静脉位于最外侧,舌咽神经走行在前内上方,有单独的硬脊膜包绕,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位于其后外下方,形成迷走、副神经复合体。结论:在标本的连续断面和对应的MR图像上能够清楚地显示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走行和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在冠状断面上的解剖特征与MRI表现,为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15例成人尸头标本,以冷冻切片法切制成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应用3.0TMRI扫描仪,获取10例志愿者头部的sE序列T1WI和T2WI图像;在上述断层标本和MRI图像上,观察分析冠状断面上视神经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视神经眶内段居于眶中心偏内上方,断面呈圆形,其周围有视神经鞘包绕,蛛网膜下隙清晰可见,眼动脉位于其上方;视神经管内段居于眶内上方,断面呈水平卵圆形,周围可见视神经鞘,蛛网膜下隙不明显,眼动脉位于其下方;视交叉冠状断面呈“一”字型,分隔上方的视隐窝和后下方的漏斗隐窝,其上方有大脑前动脉A1段,下方为灰结节和垂体柄。结论:冠状断面町以清楚显示视神经、视交叉的形态特点与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颅内段、内耳道段的断层解剖学特征,为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9例成人尸体头部的连续断层标本(横断层标本36例、冠状断层标本15例、矢状断层标本18例)上分别探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颅内段及内耳道段在断面上的走行规律及毗邻关系,并与10例活体成人头部MR扫描图像的相应层面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自发出后相互伴行向外水平走行,穿过脑桥小脑角池后进人内耳道;内耳道是断面上识别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的重要标志性结构,小脑绒球在横断层上也有助于对二者的识别。结论:横断面及冠状断面均可清晰显示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颅内段,矢状断面则对二者在内耳道内走行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舌下神经在不同断面上的位置、毗邻、走行及识别标志,为舌下神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用国人成年尸体头部标本69例,以冷冻切片法切制成连续横断层标本36例、矢状断层标本18例和冠状断层标本15例;招募成年志愿者10名,利用3.0TMRI扫描仪,以3D—CISS序列扫描,获取横、矢状、冠状断层图像;在上述断层标本对照下,于MR图像上观察舌下神经在断面上的形态、位置、毗邻和识别标志等。结果:在横断面上,可见枕骨基底部两侧呈倒“八”字形的舌下神经管,管内走行着舌下神经;在矢状断面上,舌下神经管呈椭圆形,位于小脑前下方,岩下窦与寰枕关节之间;在经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冠状断面上,舌下神经管外口位于寰枕关节外上方、颈内静脉内侧,其间容纳舌下神经;在经舌下神经管内口的冠状断面上,呈“鸟喙”状的舌下神经管内口居枕骨侧部内,其内侧为延髓,外侧为颈内静脉,上方为颈静脉孔,下方为寰枕关节。结论:在横、矢状和冠状断面上,均可清晰显示舌下神经的位置及毗邻结构,但以横断面和冠状面为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数控冷冻铣削技术获取肝的连续薄层冠状断面数据集.方法 经CT、MRI扫描筛选后,选择无明显病变的成年男性尸体1例,截取其上腹部,按直立位置于包埋容器内,经明胶包埋和深低温冷冻后,在低温冷冻室内用数控铣床从前向后连续铣削,获得肝的连续薄层冠状断面,用数码相机逐层拍摄,获取原始数据.结果 该例上腹部标本冷冻铣削后共获得层厚为0.2mm的肝连续冠状断面图像699幅,断面能够清晰显示肝的形态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和肝内管道系统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结论 应用数控冷冻铣削技术获取的肝连续薄层冠状断面数据集精度高,质量优,为基于冠状断面数据集的肝及肝内管道系统的三维重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右半肝内门静脉的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右半肝内门静脉的走行、分布规律及门静脉肝裂和肝静脉的关系,进而为肝段的划分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 方法使用30例上腹部连续断层标本(10例横断面、20例冠状面)以及20例多层螺旋CT图像和三维图像,探讨右半肝内门静脉的分支类型和常见变异以及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的关系. 结果 50例标本和图像中,右半肝内门静脉均可分为前上和后下两组分支.76%(38150)的门静脉右前支的分支向后分布至肝右静脉后方的部分区域.40%(20/50)的门静脉右后支的起始部向尾侧发出的第一分支分布至肝右静脉前的部分区域.门静脉右前支的分布区域,越过肝中静脉偏向左侧,在15例无门静脉右支主干的标本和图像中尤其明显.肝右前叶无明显横裂存在.门静脉的亚段分型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且无优势分支类型. 结论右半肝可分为右前上叶和右后下叶,两叶之间为一弯曲的"裂隙".肝右前上叶有一恒定的纵裂存在.肝右静脉不是右叶间裂的准确定位标志,尤其在其上份和下份.肝中静脉不是正中裂的准确识别标志,尤其在门静脉右支主干缺如的人群中.  相似文献   
8.
蝶鞍区薄层横断面解剖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蝶鞍区的薄层断层解剖与对应的MRI图像,探讨该区域结构在薄层断层解剖上的变化规律.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开展该区手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取2例成人头部标本,用1.5T MRI以眦耳线为基线进行扫描获取薄层MRI图像,经冷冻包埋后采用铣削精度为0.001mm的SKC500型数控机床由下往上铣削层厚为0.1mm的薄层标本,其中蝶鞍区层厚为0.05mm.从标本中选取典型断面,与相应的MRI图像相对照,观察蝶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 结果 共获得MRI图像T1加权40幅和41幅,T2加权40幅和41幅,薄层断层图像304张和310张.在薄层断层标本上进行连续追踪,并与相应的MRI图像对照,总结其规律.在垂体层面能清楚地显示海绵窦内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颈内动脉弯曲走行于海绵窦内,且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几个间隙;2.第Ⅲ、Ⅳ、Ⅵ脑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的眼神经支、上颌神经支在海绵窦外侧壁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在视交叉层面能够清楚地看到垂体柄穿过鞍膈与垂体相连.结论冷冻数控铣削技术获得的超薄断面与MRI图像对照能精确显示蝶鞍区的微细解剖结构,为该区病变的断层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实用的亚毫米断层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颅内段在横断面上的解剖学特征,为三叉神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6例成尸头部连续横断层标本与10例自愿者的3D—CISS序列头部横断层图像上,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位置及毗邻关系。结果:在经小脑中脚的横断面上,三叉神经脑池段连于小脑中脚,经脑桥小脑角池上份行向前外侧,走行于脑桥基底部外侧与小脑幕之间;在经海绵窦的横断面上,三叉神经节在海绵窦后部外侧,发出眼神经,向前穿人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在经颈动脉管的横断面上,三叉神经节发出的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夹在蝶骨体与颞叶断面之间,后方为颞骨岩部;在经卵圆孔的横断面上,蝶骨大翼上有卵圆孔和棘孔,分别有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通过。头部MRI横断层扫描对三叉神经的辨认与连续横断层标本具有较好的对应性。结论:颅脑横断层标本结合MRI显示三叉神经具有优势,可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神经节段、颅底段的走行、位置及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断面上动眼神经的解剖特征与MRI表现,为相关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用成人尸头标本15例,经冰冻后,用电动断层带锯制成连续断层标本;用3.0TMR扫描仪,获取10例成人志愿者的3D—CISS序列图像;在上述断层标本与MRI图像上观察动眼神经在冠状断面上的走行规律及毗邻关系。结果:动眼神经在经中脑脚问窝的断面上,呈“八”字形,紧贴两侧大脑脚向外下方走行,居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在经海绵窦后份的断面上,位于“工”字形结构下端的左右两侧;在经海绵窦前份的断面上,位于前床突下方,颈内动脉的外侧;在经眶尖部的断面上,位于视神经和下直肌的外下方。结论:在冠状断面上可清晰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海绵窦段和眶尖段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