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地震后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经历了地震的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及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方法:252名初中生(年龄13.89±1.13岁)完成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修订版CASSS(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Sop-port Scale)及自编地震暴露程度问卷。结果:青少年的不同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各方面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且创伤后成长有明显的年级、性别差异。结论:青少年在地震灾难后会表现出创伤后成长,且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有不同的正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指出,在经历地震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后,人们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睡眠问题等身心障碍[1-3],在儿童青少年身上也有类似表现[4].一项针对希腊地震后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症状的研究发现,离震中越近的学生出现的症状越多[5].本文比较地震对受灾程度不同两地高中生的心理冲击.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高社交焦虑个体是否对正性面孔存在主观解释偏差,探索其对正性社交信息的解释方式,以帮助理解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的认知加工模式。方法:研究为单因素设计,以被试社交焦虑水平为组间变量。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从60名学生中筛选出得分最高的前27%和最低的后27%,分别为高、低社交焦虑组。以正性情绪面孔为材料,给出其在特定社交背景下可能的正性、中性和负性解释,每种解释为一个独立的评分维度。通过自陈报告的方法,要求高、低社交焦虑组被试就想到某一解释的可能性大小进行评分;随后再根据自身对每种解释的相信程度,对三者进行排序。结果:评分结果表明,相比于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容易想到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而更容易想到负性解释(P<0.001);排序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相信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存在解释偏差;他们不仅无法充分理解正性面孔的积极含义,还更倾向于直接对正性面孔做出负性解释,两者都可能导致社交焦虑症状的维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的研究结果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干预中.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前人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特点的两类理论假说:逃离假说和注意控制假说,并且比较了两类理论假说背景下通过注意训练的方法进行的临床应用研究,最后探讨了此类研究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