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杏叶制剂和丹参对急性肾衰兔肾皮质局部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兔肾皮质局部血流量(regional renalblood flow,rRBF)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以及银杏叶制剂(Ginkgo Bilobal Extraction,GbE)、丹参对其的影响.方法用50%的甘油10 ml/kg行兔后肢肌肉加压注射,建立ARF动物模型,观察血液流变学、rRBF的变化,并给予GbE、丹参注射液对比观察.结果 ARF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异常,rRBF明显下降.ηb、ηb、EAI、HCT等与rRBF呈明显负相关(P均<0.05).GbE组、丹参组动物血液流变学、rRBF等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ARF时血液流变特性恶化和肾局部微循环障碍可能是造成rRBF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GbE、丹参对甘油所致ARF家兔的血液流变特性及肾组织缺血性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胆汁反流性胃炎系消化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占胃肠疾病的20%左右,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特效疗法,笔者1994年6月~1999年6月治疗8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0例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3~74岁,平均38岁;病程2个月~30年,1年以下者16例,1~5年38例,6~10年22例,11年以上者8例。本组病人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病理活检确诊为本病。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3例,浅表加萎缩性胃炎29例。伴反流性食管炎者21例,伴胃溃疡者8例,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14例,伴十二指肠炎者10例。本组80例病人均有上腹部疼痛,或有呃…  相似文献   
3.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变性疾病,软骨细胞凋亡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内质网应激(ER stress)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限制内质网应激带来的不利影响,细胞会激活未折叠蛋白质应答(UPR)。然而当内质网应激持续存在超过UPR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细胞会通过UPR的3条通路引发内质网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软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P2X1受体在滥用氯胺酮导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讨论P2X1受体在滥用氯胺酮引起膀胱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36例滥用氯胺酮引起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实验组)和36例正常膀胱组织(对照组)中P2X1受体、M2受体、M3受体的表达情况,利用全自动显微镜及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图像采集分析、测量其平均灰度值,同时比较两组间P2X1受体、M2受体、M3受体表达的差异.结果 P2X1受体主要在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细胞表达,实验组P2X1受体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2受体、M3受体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 滥用氯胺酮引起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组织中P2X1受体表达显著增强,而M2受体、M3受体并未异常表达,提示P2X1受体上调可能在滥用氯胺酮导致膀胱过度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黏膜白斑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1月共32例女性膀胱黏膜白斑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 32例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术后1~3周内症状消失20例,尿检异常者均转正常,术后6~8周症状消失者6例,术后2个月对同时伴发腺性膀胱炎的5例复查膀胱镜,1例腺性膀胱炎复发,再次电切治疗,术后3个月对单纯膀胱黏膜白斑的25例复查膀胱镜检查,均未见膀胱黏膜白斑复发,2例失访.结论 膀胱镜检加活检对膀胱黏膜白斑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黏膜白斑或/和并发腺性膀胱炎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出血少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及线粒体功能损伤的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是否与姜黄素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相关。方法原代培养家兔膝关节软骨细胞;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Rhodamine-123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Ψm);ATP试剂盒检测线粒体ATP生成;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检测PPARγ、细胞色素C、Bax及Bcl-2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PPARγmRNA含量;DNA-binding法检测PPARγ活性。结果 AGEs(200 mg·L-1)可明显诱导兔软骨细胞凋亡,同时线粒体跨膜电位(△Ψm)降低、ATP生成减少,caspase-3活性增加,细胞色素C释放增加,Bax/Bcl-2的比值增加;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抑制剂环孢霉素A(Cs A,100 nmol·L-1)可以明显抑制AGEs诱导的细胞凋亡;PPARγ特异性激动剂吡格列酮及姜黄素均可明显抑制AGEs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及线粒体功能损伤,给予PPARγ特异性抑制剂GW9662 10μmol·L-1预处理后,可以明显拮抗姜黄素的保护作用。同时,姜黄素可以明显上调AGEs诱导的PPARγ活性的降低,并伴随PPARγ相应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结论姜黄素通过上调PPARγ,有效地保护AGEs诱导的软骨细胞线粒体损伤,从而抑制AGEs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刁卓  胡冲  杨青山  张亚中 《中草药》2024,55(4):1124-1132
目的 构建黄精炮制品多糖的酶水解产物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不同蒸晒次数黄精炮制品多糖的差异。方法 采用糖苷酶水解,结合高效薄层色谱(high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HPTLC)、亲水作用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器(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HILIC-HPLC-ELSD)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QTOF/MS)对相应的酶解产物进行高效分离和检测。由此产生的自下而上的指纹图谱反映了黄精炮制品多糖的变化,通过相似度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指纹图谱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HPTLC分析发现,果糖随着蒸晒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结合色谱分析发现,六蒸六晒和十二蒸十二晒为黄精炮制过程中的转折点。同时根据酶水解中寡糖的变化,利用相似度和PLS-DA对不同蒸晒次数的黄精炮制品进行了清晰的聚类。结合UHPLC-QTOF/MS分析表明,不同蒸晒次数黄精炮制品中含有蔗糖、蔗果三糖、蔗果四糖、蔗果五糖、蔗果六糖、蔗果七糖及蔗果八糖。结论 基于酶解法分析不同蒸晒次数样品的质量动态变化,结合所建立的多元指纹图谱,进一步阐释了不同蒸晒次数黄精炮制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临泉产穿心莲地上部分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等方法,对临泉产穿心莲地上部分9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波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穿心莲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双氢汉黄芩素(1)、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2)、2-羟基-3,4,6-三甲氧基查尔酮(3)、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4)、穿心莲素(5)、5-羟基-7,8,2',5'-四甲氧基黄酮(6)、5,7,8-三甲氧基二氢黄酮(7)、2'-甲氧基-5,6,7-三甲基黄芩素(8)、5,7,4'-三甲氧基黄酮(9)、高车前素(10)、7,8,2',5'-四甲氧基黄酮-5-O-β-D-吡喃葡萄糖苷(11)、穿心莲黄酮苷A(12)、穿心莲黄酮苷C(13)、穿心莲黄酮苷G(14)。结论:其中化合物1、2、3、8首次从穿心莲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是近年新提出的一种中药材鉴定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和袖珍显微镜等结合适合的电脑软件,观察、拍摄药材表面的细微特征信息,根据药材表面反映出的不同信息特征达到鉴别中药材的目的。该方法不同于显微鉴定法,是性状鉴定法向着微观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