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儿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89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6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路减压植骨及VentroFix系统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例陈旧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不同程度截瘫的病例,采取前路椎管减压、椎体问植骨并行VentroFix系统固定,术后后凸畸形和椎体压缩均有明显改善,植骨均获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998年12月-2005年5月,对15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行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THA,所有患者髋臼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颗粒骨均取自体骨,术后24h后开始被动活动,3个月后开始全负重锻炼。临床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SS)系统评分,对任何原因引起髋臼假体翻修均视为临床失败。根据Conn等影像学评价法观察颗粒骨长人情况,根据DeLee的三区法测量臼杯、骨水泥与移植骨间的界面宽度,臼杯的移位程度则依据其相对于泪点间线的距离而定。结果14例患者获得平均4.3年(1.0-7.5年)随访,HH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10-62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平均84分(58-98分)。1例髋部有轻度疼痛,无患者行翻修手术。大部分髋部恢复了其正常的旋转中心,仅有2例高出对侧0.8 mm。大多数患者影像学表现稳定,2例在Ⅰ区和Ⅲ区出现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在Ⅲ区出现非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臼杯假体在术后7年出现明显移位(6 mm),但并没有行翻修手术。结论颗粒骨压紧植骨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学髋臼重建方法,其联合THA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髋臼缺损的疗效令人满意,能够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和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辅助下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辅助下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78位患者,86例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2~30个月),通过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和踝足功能的AOFAS评分对治疗效果作分析评价.[结果]86例关节内跟骨骨折术后X线示复位满意.与术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AOFAS评分优良率91.86%.[结论]对于关节内跟骨骨折,采用关节镜辅助钢板内固定更加接近解剖复位,足部功能恢复满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改良髓芯减压术结合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加自体骨和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探索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05年4月,23例24个髋关节采用经大转子下通过股骨颈钻隧道至股骨头骨坏死区,将装有自体松质骨和DBM的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经隧道拧入骨坏死区直至软骨下骨约5mm处,隧道远端用自体髂骨填塞。观察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变化、x线影像学表现及是否需进一步治疗。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12—27)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资料作为最终评价依据。Harris评分,术前优良率为43.5%(10/23)。术后优良率为91.3%(21/23)。22侧髋关节影像学表现保持稳定,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同种异体骨支撑架植入结合自体松质骨和DBM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增加了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的机械支撑,成骨作用强,有利于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与重建,同时,不破坏患者股骨头本身的血液供应,创伤小,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中华长城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华长城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优越性,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后正中入路椎管减压或单纯使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40例。结果经3~18个月随访,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34.5%和后74.5%恢复到术后的前95%和后98.5%,Cobb′s角由术前平均16.0°恢复为术后平均1.5°。对脊髓损伤的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未出现椎弓根钉松动和断裂。结论中华长城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操作安全、固定确实、椎弓根大小设计合理,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有待进一步临床应用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固定腘绳肌腱单束重建膝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效果.方法 2004年4月~2005年4月,我院25例(25膝)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PCL断裂,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腘绳肌腱单束PCL 重建术,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解剖位固定重建韧带.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90min(80~100min).25例膝术毕PCL重建后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术后住院时间7~14 d,平均10.4 d.25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23例膝后抽屉试验阴性,2例后抽屉试验1级.术后1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4.8±8.1)分提高至(77.8±6.4)分(t=-15.999,P=0.000).按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膝关节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分级,术前异常(C级)10例、显著异常(D级)15例,随访时正常(A级)8例、接近正常(B级)15例、异常(C级)2例(Z=-4.394,P=0.000). 结论 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固定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膝PCL创伤小,固定可靠,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可吸收螺钉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应用选择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可吸收螺钉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有关问题,探讨可吸收螺钉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聚-DL-乳酸(poly-DL-lacticacid,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组94例,男53例,女41例;平均40.5岁,平均随访时间32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组90例,男47例,女43例;平均38.5岁,平均随访时间30周。2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比较术后2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周时膝关节屈曲角度、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角度,2组手术时间,一次性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等问题。[结果]通过随访,可吸收螺钉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0±2.0)周,术后8周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115°±10°、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10°±6.8°,手术时间平均60 min,无1例并发症;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组临床愈合时间(12±2.0)周,术后8周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105°±8°、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15°±6°,手术时间平均55 min、一次住院费用平均9 430±1 000元,其中6例克氏针滑出并针眼感染、2例克氏针钢丝断裂、3例再次手术见张力带钢丝松动骨折移位愈合、1例髌骨骨质受损行石膏托固定。[结论]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相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法,具有髌骨周围软组织刺激症状少、内固定更稳定的优点。临床愈合时间相对较短,关节功能恢复更理想,病程中住院费用低,无并发症,且无需2次取出内固定,是一种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探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双节段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疗效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以双段SB Charite Ⅲ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l临床结果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6年8月,对22例L4-S1退变的病例采用双节段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男16例,女6例;年龄43~54岁,平均48岁;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1个月(平均37.4个月),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JOA评分和影像学对比。[结果]术后病例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按FRANKLE标准,JOA评分改善率1年后优12例,良7例,可3例;3年后共获得随访18例,其中优10例,良5例,可3例。术后X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位置正确,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椎间活动度得到维持。15例患者返回原工作,2例变换工作,1例退休。所有病例无假体功能并发症发生,无假体松动、半脱位、下沉。[结论]在严格适应证的前提下,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可以获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可在有条件的医院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9.
The biocompatibility and osteogenic activity of allogenic decalcified bone matrix (DBM) used as a carrier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were studied. Following the method described by Urist, allogenic DBM was made. In vitro, DBM an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BMSC) from rab-bits were co-cultured for 3-7 days and subjected to HE staining, and a series of histo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were performed under phase-contrast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In vivo the mixture of DBM/BMSC co-cultured for 3 days was planted into one side of muscules sacrospinalis of rabbits, and the DBM without BMSC was planted into other side as con-trol.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at postoperative week 1, 2 and 4, and subjected to HE staining, and observed under SEM. The results showed during culture in vitro, the BMSCs adherent to the wall of DBM grew, proliferated and had secretive activity. The in vivo experiment revealed that BMSCs and 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s in the perivascular region invaded gradually and proliferated together in DBM/BMSC group, and colony-forming units of chondrocytes were found. Osteoblasts,trabecular bone and medullary cavity appeared.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around muscles almost disappeared at the second weeks. In pure DBM group, the similar changes appear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DBM to center, and the volume of total regenerate bones was less than the DBM/BMSC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xture of DBM and BMSC had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ectopic induced osteogentic activty.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中,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L-1、TNF-α可以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高水平表达,抑制金属蛋白本科组织抑制剂(TIMPs)的合成,从两方面加重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反,IL-6则促进TIMPs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bFGF有协同作用,在椎间盘退行性变早期,促进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合成,可使早期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减轻;但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晚期,由于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受TGF-β1与bFGF刺激产生大量Ⅰ、Ⅲ型胶原,从而加重了椎间盘退行性变。此外,细胞因子与椎间盘内外炎症反应关系密切。IL-1、IL-6、IL-8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明显的致痛觉过敏作用,它们极有可能参与盘源性腰腿痛和神经根痛的发生过程。IL-1的刺激还可能是脊神经根失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