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在中国孕妇人群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检测中的作用,并评估其在遗传性耳聋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3056例孕妇采集外周血并抽提DNA,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GJB2、SLC26A4、线粒体12S rRNA、GJB3等4个中国人群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共9个突变热点.根据检测结果对有耳聋生育风险的夫妇提供遗传咨询与生育指导.结果 3056例孕妇中,共检测到156例携带至少一种基因突变,占总抽查人数的5.11%.其中7例为线粒体12S rRNA突变,预测后代亦为此突变携带者,需终生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49例为另外三种隐性耳聋基因突变,对其中的124例生育配偶进行了相关基因的全序列测序分析,共有20对夫妇具有遗传性耳聋生育风险.5对夫妇要求进行耳聋产前诊断,4例产前诊断结果均为相应致病基因单杂合突变或野生型,出生后听力随访均未发现异常;Ⅰ例为p.V37I/c.235delC复合杂合突变,有产生轻、中度耳聋的风险.结论 利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进行临床耳聋基因突变产前筛查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结合产前诊断技术能有效预防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患儿白细胞介素-15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5(IL-15)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0月~2006年1月本院住院的30例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15水平,同期检测30例下呼吸道感染发热期和20例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q=25.64P〈0.01);恢复期KD患儿血清IL-15水平下降,但仍较健康对照组增高,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q=4.00P〈0.01);KD患儿血清IL-15水平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4.87P〈0.01)。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15水平均明显高于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有显著性差异(急性期t=6.28P〈0.01;恢复期t=4.34P〈0.01);急性期随KD患儿IL-15水平升高,ESR也相应升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371P=0.044),但与外周血WBC计数、CRP和血清清蛋白(ALB)变化无明显相关性;与IgG存在正相关性(r=0.372P=0.043)。结论IL-15参与KD的病理生理过程,IL-15可能促使免疫细胞大量激活,进而介导组织免疫病理损伤。IL-15水平变化反映KD的病情状况,可能为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As2O3在体外对人类B淋巴瘤细胞株MBC-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等多参数观察。结果(1)(0.5~2)mM/LAs2O3对MBC-1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相关;(2)证实诱导细胞凋亡是As2O3增殖抑制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3)As2O3能够上调MBC-1细胞p53的蛋白表达。结论As2O3能有效地通过诱导人类B淋巴瘤细胞株MBC-1细胞凋亡而起到增殖抑制作用,而p53基因可能参与了对该凋亡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5.
为比较新生儿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抗CD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5阴性(CD45)白血病细胞在急性B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存病变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3种不同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凶及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和8名正常人骨骨CD10和CD22均阳性,CD阴性或弱阳性表现型细胞。结果 在20例急性B细胞性白血病患儿中,均可检测到CD10-C 8名正常人的CD10-CD22-CD45表现型细胞表现频度均在0.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方法 利用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独骨髓中的CD10^ CD22^ CD45^-或dim表现型白血病细胞。结果 在23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中均可检测到CD10^ CD22^ CD45^-或dim表现型细胞,检测敏感度约为10^-4。正常人骨髓、化疗后再和髓和长期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儿的未检测到CD10^ CD22^ CD45^-或dim表现型细胞。该法可在化疗后50d内监测到白血病细胞的变化,并且在骨髓细胞形态学确认复发之前即可检测到白血病细胞逐渐增加。结论 利用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中的CD10^ CD22^_CD45^-或dim表现型白血病细胞可以敏感地监测到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微量残留病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从脐带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变化的角度来探讨EB病毒对DC表型的影响,以阐明其逃逸宿主免疫的机制。将GM-CSF和IL-4、EB病毒和LPS不同组合对单核细胞来源DC进行刺激培养,利用单染色和三染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来源DC表面CD14、CD11c、CD1a、HLA-DR、CD86、MR和MHCⅠ类分子。加入EB病毒后,DC表面CD14分子表达的下调不明显,CD1a的表达则随病毒加入时细胞的分化阶段有关;同时EB病毒还影响了加入LPS后HLA-DR和CD86的升高和MR的降低;EB病毒还影响了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的表达。因此EB病毒可抑制单核细胞来源DC的分化和成熟,这可能是其逃逸宿主免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CD3抗体诱导的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信号传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TCR/CD复合物信号传导的角度,研究CD3抗体、PMA和ionomycin对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增殖及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以及与磷脂酶Cγ1(PLCγ1)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3H-TdR渗入法检测淋巴细胞的DNA合成;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PLCCγ1的表达。结果:应用CD3抗体或PMA+ionomycin协同处理新生儿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其DNA合成和胞内钙离子浓度均明显增高,并且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的DNA合成和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低于成人外周血水平,但是,与CD抗体相比,PMA+ionomycin协同所诱导的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接近成人外周血水平,用CD3抗体处理前后的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PLCγ1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成人外周血水平,结论:新生儿脐带淋巴细胞信号传导发育的不完善可能主要存在于细胞活化的早期阶段,并且这种不完善的原因可能与PLCγ1表达降低以及不能有效地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