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肝癌产生耐药性的过程,探讨其机制。方法裸鼠肝内原位接种裸鼠人肝癌高转移裸鼠模型LCI-D20肿瘤组织,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其中治疗组于接种肿瘤后第2天皮下注射给予IFN-α(1.5×10~7 U/kg体重/d)20 d,治疗组A和B裸鼠于停药后第1和21天分别被处死;治疗组C和D于停药后第21天再次给予同剂量IFN-α(1.5×10~7 U/kg体重/d)联合格列卫(100mg/kg体重/d,灌胃)治疗20 d。对照组E~G分别在接种肿瘤后第28、48、68天被处死。观察裸鼠体重,肿瘤大小、体积,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抽提A、D、E、G各组总RNA做关于血管生成SuperArray基因芯片。结果A~G组肿瘤的大小分别为0.27、1.54、3.22、2.23、0.68、1.93、3.98 g,其中组A和组E,组D和组G相比,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VEGF浓度组A和组E,组C、D和组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芯片结果提示在IFN-α治疗过程中,肝癌组织VEGF mRNA和裸鼠血清中的VEGF仍保持较低水平,而PDGF-AA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组A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组E,而在组C和组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异常核分裂象增多,肿瘤周围包膜变薄,纤维成分减少。结论肝癌可对IFN-α治疗产生耐药性,可能的机制为肝癌肿瘤血管生成由VEGF依赖转化为PDGF依赖。  相似文献   
2.
血管生成相关分子与肿瘤转移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生长、转移均依赖新生血管生成,而且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与其侵袭能力相关,因此通过评价其分泌的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然而患最终的生存牵涉更为复杂的问题,还包括肿瘤的分期、手术是否彻底,患术后是否还接受抗肿瘤治疗等。当然在分析生物学特性对预后的影响时,应当尽量减少手术因素和术后治疗因素的影响,也就是降低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检验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α干扰素抑制肝癌转移复发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癌占全世界癌症死亡的第三位,是我国癌症死因的第二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肝癌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在某些临床中心,肝癌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40%以上(本所治疗的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小肝癌切除术者中约为60%,大肝癌切除术者约为30%)。但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60%以上(小肝癌也达40%~50%)。转移复发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α治疗肝细胞癌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IFN)是多功能的细胞因子,有抑制增殖、抗病毒、抑制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的作用。IFN家族包括α、β、γ三大类,目前在肝病和肿瘤治疗中应用较多的是IFNα。[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独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ICI与靶向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联合使用两种情况下,免疫反应介导性肝炎(immune-mediated hepatitis,IMH)的组织学表现差异。方法:收集2015至2019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抗ICI治疗发生肝功能异常且获得肝组织标本的病例21例。其中10例使用单药ICI,另11例使用ICI及靶向抗血管TKI联合治疗,观察组织病理形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2(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2)表达情况。结果:单药ICI治疗的IMH表现为程度不等、均匀分布于肝小叶及汇管区的炎性病变,并可出现小胆管炎、静脉内皮炎、Kupffer细胞活化及紫癜样变。8例(8/10)出现轻度肝损伤,2例(2/10)出现轻-中度肝损伤。在使用ICI及抗血管TKI联合治疗的患者中,肝损伤往往较为严重,其中4例(4/11)出现中-重度肝损伤,肝细胞桥接坏死、大片坏死,汇管区中-重度炎性病变,部分小胆管上皮变性,伴显著界面性肝炎。在较严重IMH的病例中,较多CD8+的T淋巴细胞聚集在汇管区及肝窦内,且有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表达PD-L1。单药治疗、联合治疗中各有2例发生死亡,其中联合治疗组中有1例发生急性多发性肝炎,肝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肝功能不可逆损伤,最终患者因多系统免疫失调,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与单用ICI相比,联合使用ICI及抗血管TKI有可能造成肝细胞的叠加损伤,引起严重IMH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血管丰富的癌症,抗血管生成药可通过阻断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内皮细胞扩增及预防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基底膜降解等机制而发挥治疗肝癌的作用,加上其临床相对优良的安全性可能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血友病患者行肝脏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方法:患者,男,49岁,患原发性肝癌伴重症血友病A。检测凝血因子VIII促凝活性(VIII:C)仅为1.0%,抗因子VIII抗体也呈阳性,为4Bu/ml。在术前、术中、术后补充及监测因子VIII的情况下行肝右叶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800ml。术后恢复顺利,无出血、胆漏、膈下积液等并发症。切口愈合好。术后1个月内AFP下降至正常。结论:血友病不是常见外科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也不是肝癌切除手术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8.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影像学表现(B超、CT、MRI、^99mTc-PMT)、手术情况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B超:肿瘤呈强回声光团6例,低回声光团2例;边界清楚7例,血供丰富、内部回声不均匀4例,其中1例内部呈分隔网状结构。彩色Doppler超声示肿瘤血供丰富,均测及动脉频谱,阻力指数为0.4-0.5。静脉造影示肿瘤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加。CT:平扫示肿瘤呈低密度影7例,不均匀5例,边界清楚7例,肿瘤内见软组织影2例,脂肪成分2例。增强扫描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呈低密度。MRI:肿瘤呈短T1、长T2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脂肪抑制后短T1变成长T1。^99mTc-PMT示肿瘤呈放射性增强,5min相肿块区呈放射性缺损,2h、5h延迟相肿块区未见放射性填充,肝血池相肿块呈放射性填充。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由成熟的脂肪、血管及平滑肌组成,HMB-45阳性。术前确诊3例。结论:B超示强回声光团,CT呈低密度影中出现软组织影、脂肪成分,增强明显,MRI出现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后短T1变成长T1,增强明显。^99mTc-PMT示肿瘤呈放射性增强,5min相呈放射性缺损,延迟相未见放射性填充,肝血池相呈放射性填充。这些是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结合病史可作出诊断。此病应尽早手术治疗,行肝部分切除。最后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onic hedgehog(SHH)在肝细胞癌(HCC)和癌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45例HCC和癌周肝组织SHH的表达,了解其表达与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检测4种肝癌细胞株以及正常肝细胞株SHH mRNA的含量.结果 SHH主要表达于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胞质,肝癌与癌周肝组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和癌周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P<0.05).肝癌细胞株SHH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肝细胞株(P<0.01).结论 SHH在HCC和癌周肝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可用于区分患者预后,SHH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肝癌复发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为肝部根治性切除后复发转移提供预测指标和预防方法,方法:用组织块肝原位移植建立高转移人肝癌裸鼠模型,用该模型建立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肝部侵袭性有关变化,并由此设计实验性干预治疗,开展预防复发转移的临床实验。结果:(1)建成在肺、肝和淋巴结高转移的人肝癌裸鼠模型LCI-D20,建成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MHCC97。(2)初步摸清与肝癌侵袭性呈正、负相关的分子水平变化。(3)发现染色体8p缺失与肝癌转移有关。(4)验血提示血栓调节蛋白与肝内播散呈负相关,细胞间粘附分子-1、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的抑制剂(PAI-1)和血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肝癌侵袭转移呈正相关。(5)用LCI-D20模型,证实TNP470、苏拉明、反义VEGF、突变型flk-1相基因转染、羧基胺基咪唑,Endostain、干扰素α等抗血管生成剂有抑制肝癌生长和转移作用。反义H-ras、BB94或肝素也有类似作用。(6)根治性切除后经动脉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化学药物栓塞合并干扰素或LAK细胞治疗使3年复发率有所降低。结论:肝癌侵袭性相关的分子水平变化与其他实体瘤相仿,小肝癌的生物学特性比大肝癌略好, 这些研究为复发转移的预测和预防提供了有潜在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