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NS5A区基因变异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15例应用PEG—IFNα-2a/RBV抗病毒治疗的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快速应答(RVR),8例为无应答(NR),应用RT—PCR法扩增NS5A全长片段,用克隆测序方法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测定。结果没有发现与治疗应答相关的单个氨基酸或基序变异,RVR组和NR组在NS5A、ISDR、PKRBD和IRRDR区的氨基酸突变数目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RVR组在V3区(aa2356~2379)的氨基酸突变数目高于NR组(分别为5.3±0.5和3.4±0.6,P=0.03)。结论V3区的氨基酸突变数目与PEG—IFNα-2a联合RBV抗病毒疗效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检测指标对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144例脓毒症入院患者,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分组,收集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检查结果,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各个指标对脓毒症的临床诊断评估价值。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对数转换。结果严重脓毒症组患者C3、C4、α2球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脓毒症组患者[(1.91±0.22)mg/dlvs.(2.02±1.02)mg/dl;(1.25±0.27)mg/dlvs.(1.40±0.31)mg/dl;(11.75±3.66)mg/dlvs.(14.06±3.07)mg/dl,P均<0.05]。严重脓毒症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脓毒症患者(0.86±0.70vs.0.34±0.15,P<0.05)。死亡组C3水平明显低于生存组患者[(1.90±0.19)mg/dlvs.(1.98±0.18)mg/dl,P<0.05];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生存组患者(-0.18±0.38vs.-0.40±0.2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β2微球蛋白是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然而,对于细胞免疫的各个指标,以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的脓毒症患者分组,结果均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3、C4、α2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有可能提示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C3和β2微球蛋白具有评价脓毒症预后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为临床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因EBV-IM住院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按是否存在MP感染,分为单纯EB病毒感染组(IM组)62例及合并MP感染组(MP-IM组)36例。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热峰、热程)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MP-IM组的患儿平均年龄大于IM组的患儿,其中学龄期儿童占比明显高于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M组的患儿热程明显长于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实验室检查方面:MP-IM组的患儿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IgG、IgM水平明显高于IM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热程是合并M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大于6.085岁、热程大于9.5 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在EBV-IM儿童的诊治过程中,合并MP感染的患儿病情及炎症反应相对较重,体液免疫紊乱更为明显。对于发热时间长、学龄期的儿童需进行MP的检测,及早进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探讨IL-35在HBV持续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6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2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和26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的外周血中IL-35水平,并对不同组别患者之间的IL-35水平进行比较;对IL-35水平与HBV DNA载量、肝功能指标ALT、AST、ALB和TBil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HBV感染者中IL-35水平高于NC组,其中CSHB组患者IL-35水平(19 408±23 272.6 pg/ml),显著高于CHB组(4478.1±5838.9 pg/ml,P< 0.05)、LC组(3920.9±6520.2 pg/ml,P< 0.05)、ASC组(224.7 ± 123.3 pg/ml,P< 0.05)及NC组(37.0 ± 48.6 pg/ml,P< 0.05);CHB组IL-35水平显著高于ASC和NC组(P< 0.05),与LC组无显著性差异;ASC组显著高于NC组(P< 0.05);IL-35水平与ALT、AST、TBil和PT水平呈正相关(P< 0.05),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 0.05);与HBV DNA载量无显著线性相关,HBeAg阳性与阴性者患者血清中IL-3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者外周血中IL-35水平增高,提示IL-35在HBV持续感染的免疫致病机制中起着一定作用,为临床中通过调控IL-35水平来治疗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部分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①13例中女性11例,孕妇7例,多以发热、咳喘等呼吸道症状就诊。②13例中有11例发生轻度肝功能损伤,其中7例孕妇均发生肝功能的损伤,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不同程度的增高,肝功能损伤多见于病程的第1周;12例出现乳酸脱氢酶(LDH)的升高;8例出现肌酸激酶(CK)的升高。③13例患者最终死亡2例,均为女性,入院时均有ALT、AST的轻度升高,而LDH和CK明显升高,均于发生少尿后48 h内死亡。结论女性尤其是孕妇感染甲流H1N1容易发展为危重症;多数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伴有轻度肝功能损伤;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伴有LDH及CK明显升高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NA]为继干扰素后的又一类抗HBV药物,随着其临床推广及应用,出现的问题也愈来愈多。由于单一应用NA抗HBV的疗效有限和耐药问题,部分学者提出了初始或耐药后NA联合治疗方案,但至今尚无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EBM)证明NA联合治疗能够显著增加疗效并降低耐药的发生。本文就NA抗HBV联合应用的合理性问题,谈几点个人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8.
患者男,25 岁,修理工,2 岁起出现皮肤光过敏,强光照射1 ~2 h 即出现皮肤灼热、瘙痒、红肿、起水疱,主要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1 周左右自愈,反复发作,常夏季复发,两颊、鼻背、口周、双外耳可见红斑,口周见放射状凹下沟纹(图1),耳廓及手背关节皮肤质硬、干燥,可见鳞状脱屑(图2),多家医院未确诊.7 年前无诱因出现食欲下降,恶心、乏力,尿黄,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ALT)为140 U/L,经输液治疗后肝功能恢复,乏力、纳差、尿黄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灵敏有效的HCV6a型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5B复合酶切分型方法,探讨NS5B区与5’-端非编码区(5’-noncoding region,5’-NCR)的分型是否一致。方法应用5’-NCR复合酶切分型方法对1093份HCVRNA阳性血清样本进行分型,并筛选基因6a型样本进行NS5B区的扩增,对第2轮PCR产物进行复合酶切分型和测序,并经NCBI Genoty ping证实基因分型。结果 5’-NCR分型法检出10份HCV6a型样品,序列分析显示均存在第145位CA碱基插入和第139位C碱基插入特征。用NS5B分型法检测此10例,均为6a型,序列分析证实存在EaeⅠ酶切位点。结论 NS5B区与5’-NCR区复合酶切分型方法对HCV6a分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以EaeⅠ切点为主的NS5B区复合酶切分型方法可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