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5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酸菌Z222产胞外多糖(EPSⅠ)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检测乳酸菌Z2 2 2 产胞外多糖EPSⅠ对体外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的EPSⅠ作用于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和脾细胞 ,分别用中性红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在体外的转化能力、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Yac 1的能力和产细胞因子IL 2的活性。结果  (1)EPSⅠ单独作用小鼠脾细胞就能促进体外淋巴细胞增殖 ,且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EPSⅠ亦可促进ConA诱导的体外小鼠淋巴细胞转化。 (2 )EPSⅠ体外作用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均可提高MΦ的吞噬能力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 (3)与对照组相比EPSⅠ能增加体外NK细胞的活性 ,杀伤率最大值达 6 2 .4 1%± 2 .5 4 %。 (4 )EPSⅠ使小鼠脾细胞产IL 2的能力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乳酸菌多糖EPSⅠ对小鼠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互补于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VP1区的一对引物,扩增病毒核酸中约268bp的片段。产物经HaeⅢ、RsaⅠ、XbaⅠ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观察各分离株与SabinⅠ型株酶切图谱的异同。在所检测的13株病毒分离株中,只有1株的酶切图谱与SabinⅠ型株的相同,为疫苗相关株,其它的12株均为野毒株。本实验的结果表明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所得的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碱基组成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研究A群化脓性链球菌M6蛋白和点滴型银屑病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银屑病患者咽部菌群进行分离培养〔1〕 并对培养分离的链球菌中的M6蛋白基因进行检测〔2〕,对检测具有M6蛋白的化脓链球菌菌株再进行增殖培养 ,然后采用分子筛和阴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对链球菌菌体中的M6蛋白进行纯化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A群化脓性链球菌 :从点滴型银屑病患者咽部培养获得的化脓性链球菌 ,接种至 10 %羊血斜面上 ,37℃培养过夜后 ,接种于液体培养基 ,经 10 0 0 0r min离心 30min ,收集菌体。用 0 .0 2mol L ,pH7.4的PBS缓冲液将化脓性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局限性人工腹水辅助在经皮微波消融治疗临近肠管肝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我院2015年至2019年中对48例临近肠管肝肿瘤病灶行CT引导下人工腹水辅助下微波消融术。对局限性人工腹水技术成功率、微波消融局部复发率、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 结果48例患者中47例成功行局限性人工腹水,28例患者之前有外科手术史,1例因局部粘连未能成功行局限人工腹水。47例患者均成功行微波消融术,1例术后腹腔少量出血,术后1月复查均完全消融。 结论局限性人工腹水辅助微波消融治疗临近胃肠道肝肿瘤病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胰分离式Roux-en-Y消化道重建(RYR)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胃排空延迟(DG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朝阳市中心医院、朝阳市第二医院、日照市中心医院及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D治疗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9  
目的 研究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方法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15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进入双侧子宫动脉,经导管注入真丝线段和明胶海绵,阻断肌瘤血供。结果 经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后,子宫肌瘤血供可完全阻断,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疼痛明显改善,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临床有效率达86.67%。结论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临床效果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沈新颖  张彦舫  窦永充  李勇  孔健  蔡进中  何凡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28-1131
目的:探讨125I粒子CT导向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多发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33例患者共50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穿刺植入125I粒子,植入数量根据每个淋巴结转移灶的大小计算。术后1个月复查CT或MRI,测量转移灶大小变化情况,并通过判断疼痛程度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50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均成功植入125I粒子;每组淋巴结转移灶植入10~100粒,平均46粒。术后1个月疗效评价:肿瘤完全缓解(CR)22组,部分缓解(PR)23组,无变化(NC)5组,无进展病例。125I粒子植入治疗有效率90.0%。疼痛缓解情况:术后1周疼痛明显缓解,24例中重度疼痛患者中20例明显或部分缓解,缓解率83.3%。术后随访3~20个月,3个月内无死亡病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短期疗效肯定而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在射频消融(RFA)获得影像学完全消融后,以安全边界(SM)≥1 cm为目标的巩同性重复RFA(CRRFA)对于局部肿瘤进展的影响.方法 课题组在2002年7月至2009年7月间,共收治152例完全消融的AFP阴性HCC.其中,影像学分析显示肿瘤周边部分区域SM<1 cm者110例,所有区域SM≥1 cm者42例.在SM<1 cm的110例患者中,59例在首次RFA后6个月内接受了CRRFA,其余51例选择了临床观察随访.然后,据此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分为窄SM-CRRFA组(n=41)和窄SM-单次RFA组(n=37).此外,还从42例SM≥1.0 cm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纳入宽SM-单次RFA组(n=30).对三组患者的局部无瘤生存率进行了比较.结果 窄SM-CRRFA组1年、2年、3年、4年和5年局部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0.9%、69.6%、47.2%和33.0%;窄SM-单次RFA组分别为85.9%、66.5%、43.5%、15.8%和0.0%;宽SM-单次RFA组分别为92.7%、83.7%、59.3%、36.9%和9.2%.三组间局部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89,P=0.001).两两比较结果 显示,窄SM-CRRFA组和宽SM-单次RFA组的累积局部无瘤生存率均明显高于窄SM-单次RFA组(χ2分别为9.353和5.375,P值分别为0.002和0.020);窄SM-CRRFA组与宽SM-单次RFA组局部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5,P=0.182).结论 对于直径3~5 cm的AFP阴性HCC,RFA治疗后SM≥1 cm是影响局部肿瘤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SM<1 cm者,CRRFA可显著提高局部无瘤生存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role of consolidative repeat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RRFA) based on safety margin (SM) analyses in local tumor control for alpha-fetoprotein (AFP) nega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atients who had been shown to have radiological complete ablation (CA)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Methods From July 2002 to July 2009,152 AFP negative HCC patients who were shown to have radiological CA with RFA 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mong them, 110 patients had a SM of less than 1 cm and the other 42 patients had a SM of 1cm or more. Among 110 patients with SM less than 1 cm, fifty nine patients accepted CRRFA within 6 months after the first RFA and 51 did not. From these patients, a narrow SM-CRRFA group (n=41) and a narrow SM-single RFA group (n=37) were enrolled respectively. The wide SM-single RFA group (n= 30) was enrolled from the 42 patients with a SM of 1 cm or more.The LTP (local tumo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e of the 3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a log-rank test. Results One-, two-, three-, four-, and five-year LTP-free survival rates respectively were 97. 1%, 90.9%, 69.6%, 47.2%, and 33. 0% in the narrow SM-CRRFA patients. 85.9%, 66. 5%,43.5%, 15.8%, and 0. 0%, in the narrow SM-single RFA patients, and were 92.7%, 83.7%,59.3%, 36. 9%, and 9.2% in the wide SM-single RFA patien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χ2 = 14. 789, P= 0. 001) between the groups. Conclusions An ablation zone with an SM of 1 cm or greater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local control of AFP negative HCC ranging from 3 to 5 cm in diameter. For these patients with a SM of less than 1 cm, CRRFA improved the overall local control outcome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鉴别肺部艮、恶性病变的价值及b值优化。方法对82例肺部结节或肿块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为300、500、800s/mm2时的病变ADC值。比较同-b值下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价不同b值下ADC值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幕82个病例中恶性病变54例,艮性病变28例。不同b值下恶性病变的平均AD均值均明显小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值取300、500、800S/mm2,AuC分别为0.806,0.838,0.826,均有诊断意义(AUC〉0.5):其中b=500s/mm2。时ADc值诊断效能最高,ADC阂值为1.492×10-3mm2/S,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9%、78.6%、85.92%。结论ADC值有助于鉴别肺部良恶病变,b值取500S/mm2时诊断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0.
15年住院儿童前10位疾病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孔健  杜忠东 《中国病案》2009,10(9):37-38
目的研究近15年住院儿童人数增长和前10位疾病构成变化情况,以利加强儿童保健及疾病的防控工作。方法收集近15年统计汇编、疾病分类报表进行分类统计。1994年~2001年按照国际疾病(ICD-9》编码名称进行分类,2002年~2008年按照国际疾病(ICD-10)编码名称进行分类。结果住院儿童出院人数15年增长了2.6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现代生活方式使儿科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常见的传染病、新生儿疾病已被神经系统疾病、肿瘤所代替。结论针对儿童疾病谱的变化,预测儿童疾病发展变化趋势,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