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尾加压素Ⅱ(U Ⅱ)蛋白和mRNA及U Ⅱ受体(UT)mRNA在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程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麻醉后经颈静脉注入体外制备的血栓栓子,2周后同法进行2次栓塞,造模成功大鼠分为2周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全程腹腔注射抗纤维溶解剂氨甲环酸,达到目标日期后行以下检查:(1)测量平均肺动脉压(mPAP);(2)用免疫学检验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不同节段肺动脉U Ⅱ蛋白和mRNA表达及UT mRNA表达;(3)在光镜下观察肺动脉显微结构的变化,测定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PAMT)和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采用SPSS 13.0软件,所有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采用LSD方差分析.结果 (1)栓塞后4、8及12周组的大鼠mPAP值分别为(19.9±6.2)mm Hg(1 mm Hg=0.133 kPa)、(23.8±4.1)mm Hg、(27.4±5.4)mm Hg,较对照组明显升高(F值为13.75,P<0.01),PAMT百分比分别为42.6±11.16、47.82±10.02、53.79±10.41,WA/TA百分比分别为22.75±6.79、25.32±4.90、27.05±7.71,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大(F值分别为5.52和6.61,P均<0.01);(2)栓塞后肺动脉U Ⅱ蛋白和U Ⅱ mRNA以及UT mRNA表达上调,细小动脉较中型动脉变化更为明显,4、8及12周组肺细小动脉U Ⅱ mRNA和UT mRNA及U Ⅱ蛋白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138±0.019、0.144±0.022、0.173±0.021和0.126±0.028、0.146±0.029、0.157±0.025,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F值分别为30.39、30.78和14.49,P均<0.01),随着栓塞时间的延长,表达呈明显增加的趋势;(3)肺细小动脉U Ⅱ蛋白和mRNA及UT mRNA的平均吸光度值均与mPAP、PAMT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822、0.866、0.846;0.675、0.712、0.756,P均<0.01).结论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出现明显肺动脉重构,尾加压素Ⅱ蛋白和mRNA及其UT mRNA在肺动脉表达明显上调,其动态变化与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病理过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肺血栓栓塞血浆TXA2,PGI2浓度和TXA2,PGI2比值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栓塞前组,栓塞1h,3h,5h,7h组,每组12只,栓塞组自颈外静脉注入自体血栓混悬液2ml建立肺血栓栓塞模型,栓塞前和注栓后1h,3h,5h,7h各时点收集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和用放免法检测TXB2,6-Keto~PGF,n及TXA2,PGI2比值。结果组织病理符合肺血栓栓塞的改变;栓塞组注栓后PO2较栓塞前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血浆TX&3h达高峰值,6-Keto—PGF1a从基线逐渐上升至7h时点达高峰值,二者各时点与栓塞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XA2,PGI2比值失衡,1h时点达高峰值。结论建立大鼠自体肺栓塞模型成功;缩血管因子TXA2和TXA2,PGI2比值失衡在PTE的初始和早期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GI2对PTE后期病理生理过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肺血栓栓塞血浆TXA2,PGI2浓度和TXA2,PGI2比值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栓塞前组,栓塞1h,3h,5h,7h组,每组12只,栓塞组自颈外静脉注入自体血栓混悬液2ml建立肺血栓栓塞模型,栓塞前和注栓后1h,3h,5h,7h各时点收集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和用放免法检测TXB2,6-Keto-PGF1α及TXA2,PGI2比值。结果组织病理符合肺血栓栓塞的改变;栓塞组注栓后PO2较栓塞前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血浆TXB23h达高峰值,6-Keto-PGF1α从基线逐渐上升至7h时点达高峰值,二者各时点与栓塞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XA2,PGI2比值失衡,1h时点达高峰值。结论建立大鼠自体肺栓塞模型成功;缩血管因子TXA2和TXA2,PGI2比值失衡在PTE的初始和早期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GI2对PTE后期病理生理过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a)及白介素6(IL-6)血清表达水平与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及COPD所致的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COPD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患病情况将其分为单纯COPD组(A组,n=56)及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B组,n=40)。另选取20例健康研究对象作为健康组。采用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评价各组研究对象的肺功能;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HMGB1、TNF-a、IL-6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MGB1、TNF-a、IL-6水平与肺功能、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结果 B组肺动脉压明显高于A组和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B组的FEV1%及FEV1/FVC%均低于A组和健康组,且A组低于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的HMGB1、TNF-a及IL-6均高于A组、健康组,且A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MGB1、TNF-a、IL-6与肺动脉压呈正相关,与FEVI%、FEV1/FVC%呈负相关。HMGB1与TNF-a、IL-6呈正相关。结论 HMGB1、TNF-a、IL-6介导了COPD全身炎症反应,这些细胞因子在COPD、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初始对照组、栓塞3d组、1周组、2周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终末对照组.采血制备血栓,颈静脉注入,2周后第2次栓塞,全程腹腔注射氨甲环酸.达实验设定日期后,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PAMT)、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免疫组化检测MCP-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 栓塞4周组至12周组大鼠随时间延长mPAP明显增高(均P<0.01);PAMT、WA/TA在4周后随时间延长显著增高(4周组P<0.05,8周、12周组P<0.01);栓塞后MCP-1免疫组化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出现增高趋势(3d组P<0.05,4周组至12周组P<0.01),PCNA免疫组化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出现增高趋势(4周组至12周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MCP-1及PCNA与mPAP及血管重构指标均呈正相关(均P<0.01);MCP-1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0.812,P<0.01).结论 MCP-1及PCNA均可能参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炎症反应是慢性肺动脉高压形成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Rho激酶(ROCKⅠ)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初始对照组、栓塞3 d组、1周组、2周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终末对照组。采血制备血栓,颈静脉注入,2周后第2次栓塞,全程腹腔注射氨甲环酸。达实验设定日期后,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PAMT)、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 、右室肥厚指数(RVHI),原位杂交检测ROCKⅠ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TGF-β1蛋白表达。结果: 栓塞4周组至12周组大鼠随时间延长mPAP明显增高(均P<0.01);PAMT、WA/TA在4周后随时间延长显著增高(4周组P<0.05,8周、12周组P<0.01);8周后RVH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周组P<0.05,12周组P<0.01);栓塞后ROCKⅠmRNA原位杂交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出现增高趋势(3 d组至2周组P<0.05,4周组至12周组P<0.01), TGF-β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出现增高趋势(1周组、2周组P<0.05,4周组至12周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ROCKⅠmRNA 及TGF-β1蛋白与mPAP、RVHI及血管重构指标均呈正相关(均P<0.01);ROCKⅠmRNA与TGF-β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12,P<0.01) 。结论: ROCKⅠ和TGF-β1均可能参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此过程中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可能是TGF-β1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延长美罗培南输注时间治疗肺部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BM、CNKI、VIP和万方等数据库,纳入延长美罗培南输注时间治疗肺部重症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7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RCT,8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延长输注时间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RR=0.79,95%CI(0.72,0.86),P<0.01〕和细菌清除率〔RR=0.81,95%CI(0.72,0.91),P<0.01〕;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时间〔SMD=0.32,95%CI(0.16,0.48),P<0.01〕、ICU住院时间〔SMD=0.58,95%CI(0.33,0.84),P<0.01〕和抗菌药物费用〔SMD=0.63,95%CI(0.38,0.88),P<0.01〕;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增加〔RR=1.33,95%CI(0.90,1.98),P>0.05〕。结论适当延长美罗培南输注时间不但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能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是一种安全、有效和经济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Rho激酶(ROCK I)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初始对照组、栓塞3d组、1周组、2周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终末对照组。采血制备血栓,颈静脉注入,2周后第2次栓塞,全程腹腔注射氨甲环酸。达实验设定日期后,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PAMT)、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右室肥厚指数(RVHI),原位杂交检测ROCK I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TGF—β1蛋白表达。结果:栓塞4周组至12周组大鼠随时间延长mPAP明显增高(均P〈0.01);PAMT、WA/TA在4周后随时间延长显著增高(4周组P〈0.05,8周、12周组P〈0.01);8周后RVH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周组P〈0.05,12周组P〈0.01);栓塞后ROCK I mRNA原位杂交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出现增高趋势(3d组至2周组P〈0.05,4周组至12周组P〈0.01),TGF—β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出现增高趋势(1周组、2周组P〈0.05,4周组至12周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ROCK I mRNA及TGF—β1蛋白与mPAP、RVHI及血管重构指标均呈正相关(均P〈0.01);ROCKImRNA与TGF—β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12,P〈0.01)。结论:ROCKI和TGF—β1均可能参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此过程中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可能是TGF—β1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OPD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6的检测及其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COPD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检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国内COPD生活质量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比较两组血清hs-CRP、TNF-α和IL-6的差别,并对三者与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COPDⅡ级、Ⅲ级和Ⅳ级患者中,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逐渐升高(P〈0.05),肺功能FEV1%、FEV1/FVC%逐渐降低(P〈0.05),COPD生活质量评分逐渐减少(P〈0.05);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与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异常升高,且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Rho激酶(ROCK I)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初始对照组、栓塞3 d组、1周组、2周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终末对照组.采血制备血栓,颈静脉注入,2周后第2次栓塞,全程腹腔注射氨甲环酸.达实验设定日期后,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PAMT)、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右室肥厚指数(RVHI),原位杂交检测ROCK I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TGF-B,蛋白表达.结果:栓塞4周组至12周组大鼠随时间延长mPAP明显增高(均P<0.01);PAMT、WA/TA在4周后随时间延长显著增高(4周组P<0.05,8周、12周组P<0.01);8周后RVH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周组P<0.05,12周组P<0.01);栓塞后ROCK I mRNA原位杂交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出现增高趋势(3 d组至2周组P<0.05,4周组至12周组P<0.01),TGF-β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出现增高趋势(1周组、2周组P<0.05,4周组至12周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ROCK I mRNA及TGF-β1,蛋白与mPAP、RVHI及血管重构指标均呈正相关(均P<0.01);ROCK I mRNA与TGF-β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12,P<0.01).结论:ROCK I和TGF-β1均可能参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此过程中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可能是TGF-β1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