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6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coronaryflowreserve ,CFR) ,初步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中CFR的变化。方法  2 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 2 5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 (FBG)、早餐后 2h血糖 (P2hBG)、糖化血红蛋白A1c (HbA1c)、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及甘油三酯(TG)、内皮素 1(ET 1)、静息状态时患者冠状动脉的基础血流速度 (bFV)、潘生丁注射后的最大冠脉血流速度(mFV)及CFR。结果 糖尿病组的FBG、P2hBG、TG及ET 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9 1± 3 3)mmol/L与 (5 3± 0 7)mmol/L ;(15 8± 5 0 )mmol/L与 (8 5± 2 4 )mmol/L ;(2 96± 0 5 6 )与 (1 6 9± 0 82 )mmol/L及(15 3 80± 13 5 0 )ng/L与 (76 2 3± 10 78)ng/L ,均P <0 0 1],糖尿病组静息时的基础冠脉血流速度 (bFV)及TC、LDL 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5 ) ,而潘生丁注射后mFV及CFR (CFR =mFV/bFV)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分别为 (5 8 1± 7 9)cm/s与 (73 5± 9 8)cm/s及 2 31± 0 4 9与 3 5 8± 0 4 6 ,P均 <0 0 1]。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及与核因子活化的影响以及相关关系。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假手术组、粉防己碱治疗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结扎大鼠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后处死大鼠;假手术组只穿针不结扎,余步骤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粉防己碱治疗组在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粉防己碱,余步骤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24h后取心肌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检测核因子的活性。结果粉防己碱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明显减低(208.40±25.12 VS 306.65±17.78,P<0.01)而与假手术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强(208.40±25.12 VS 61.45±9.20,P<0.01)。粉防己碱组核因子的活性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29.58±1.56 VS 40.33±4.39,P<0.01)而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29.58±1.56 VS 30.09±3.46,P>0.05)。结论粉防己碱预处理可以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α生成明显减少,核因子的活化受到有效抑制,从而起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在新生大鼠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中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给原代培养乳鼠心室肌细胞行缺氧2 h/复氧4 h,建立缺氧/复氧(Anoxia/Reoxygenation)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缺氧/复氧组(A/R)、缺氧/复氧+胰岛素组(I/R+INS)。于复氧4 h后,利用2,4二硝基苯肼显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原位末端标记法(TINEL)和DNA梯带法(DNA Ladder)检测细胞凋亡,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A/R组相比,A/R+INS可明显降低MDA、LDH值(P<0.01),抑制心肌细胞凋亡(P<0.01)。结论:胰岛素具有减少新生大鼠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激活和阻断不同状态心肌的α1 受体 ,探讨α1 受体的活化状态与不同状态心肌的关系。方法 采用Langedorff灌流技术复制动物模型。第 1个实验检验不同浓度的α1 受体激动剂 phenylephrine和阻断剂 prazosin(0 0 1、0 1、1、1 0、1 0 0 μmol·L- 1 )在缺血前 1 0min、缺血期和再灌注时的效应。第 2个实验研究 phenylephrine和 prazosin的时间依赖性。每组实验的末期 ,测量磷酸肌酸激酶、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结果  0 1、1 μmol·L- 1 的 phenylephrine可发挥最大效益 ,但prazosin浓度超过 1 0 μmol·L- 1 可产生有害作用。缺血前激活、缺血期间阻断α1 受体可保护心肌。再灌注时激活α1 受体效应不明确 ,但阻断α1 受体有害。结论 激动或阻断α1 受体所产生的效应与心肌的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前认为,在体心肌肥厚的发生诱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心肌细胞受自分泌、旁分泌以及内分泌释放多种因子以及介导信号转导途径所致,如血管活性肽(ET-1、AngⅡ等)、神经递质(NE、E等)、细胞因子(EGF、PDGF、TGF-β等)以及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PGF2α等,信号转导途径在心肌肥厚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它们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导致心肌肥厚[2 3];另一类是机械牵张以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介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粉防己碱(Tet)对核转录因子(NF)-κB的抑制因子(IκB-α)磷酸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以及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假手术组、粉防己碱治疗组(Tet)。I/R组结扎大鼠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然后处死大鼠;假手术组只穿针不结扎,余步骤同I/R组;Tet组在缺血前20min腹腔注射Tet,余步骤同I/R组。处死大鼠24h后取心肌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IL-6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磷酸化IκB-α(P-IκB-α)的表达。结果:Tet组与I/R组相比TNF-α、IL-6表达水平明显减低[(208.40±25.12)pg/ml∶(306.65±17.78)pg/ml,(587.40±137.40)pg/ml∶(1003.75±138.33)pg/ml,P均0.01],而Tet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强[(208.40±25.12)pg/ml∶(61.45±9.20)pg/ml,(587.40±137.40)pg/ml∶(229.25±90.13)pg/ml,P均0.01]。Tet组大鼠心肌细胞胞浆中P-IκB-α的表达明显低于I/R组[(0.0817±0.09)pg/ml∶(0.1755±0.01)pg/ml,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0817±0.09)pg/ml∶(0.0513±0.03)pg/ml,P均0.01]。结论:Tet可以抑制IκB-α磷酸化,显著减少前炎症因子TNF-α、IL-6的产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CS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46例)和正常对照组(45例)血浆oxLD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ACS组oxLDL、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oxLDL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TNFα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血浆oxLDL水平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1),与IL6呈显著正相关(r=0.574,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oxLDL和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呈显著正相关,升高的程度可以作为炎症反应增强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尼古丁对人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系.方法:观察体外尼古丁对DC功能的作用以及11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与45例ACS者(ACS组)发病时及戒烟后DC的功能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 CD86的表达;混合淋巴反应检测DC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混合淋巴反应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时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致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多;DC CD86的表达与日吸烟量正相关(r=0.63,P<0.01);平均戒烟5个月后,DC功能接近正常;体外尼古丁亦能明显刺激DC的功能,呈浓度依赖性.结论:①ACS时DC明显激活;②戒烟后DC功能可迅速恢复;③尼古丁可能是ACS时DC激活的刺激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在持续性肌钙蛋白 I (TnI)弱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伴有持续性肌钙蛋白 I (TnI)弱阳性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接受常规治疗)和干预组(5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片(5mg,3次/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内胸痛缓解情况,3个月内因胸痛加重的再住院情况,1年内心源性死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1周内两组症状缓解率显著上升(63.6%比91.1%,χ^2=11.97,P=0.0005);3个月内胸痛加重再发住院显著减少(56.4%比19.6%,χ^2=15.91,P=0.0001);但1年内两组心源性死亡率无显著差异(5.5%比8.9%,χ^2=0.50,P=0.4792)。结论:尼可地尔可明显改善持续性TnI弱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而且减少患者因心绞痛加重的再住院率,但一年内死亡率两组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3例患者,1例慢快综合征、2例Ⅲ度房室阻滞,安置了VVI型起搏器,基频率分别为70,70,60次/分。当患者发生心动过速时,体内起搏器发生了非同步模式转换,以其基频率规则发放起搏脉冲。因而,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使用药物控制快速心律失常,同时起搏器的设计也应对此有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