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6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对50具中国成年尸体的肾后邻进行了观察,并观察了肾的大小和位置。根据观察结果,在背部平第11—12胸椎棘突间隙和第三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线,距正中平面3.63cm和9.19cm处各作一垂直线,此四条线围成的四边形,可概括为肾脏在背部的表面投影。肾床是指肾后毗邻的结构,计有肌肉、肋骨、肋膈窦和脊神经,其中以肌肉为主。膈肌占肾后面的5.5/12,腰方肌占4/12,腰大肌占1.5/12,腹横肌起始腱膜占1/12。50具尸体中,椎肋三角的出现率为68%。绝大多数肾后面有第12肋,24%有第11肋。八侧肾后无胸膜,91侧与胸膜有关,其中87侧肾后面上1/4有胸膜。肋膈窦后下界向下未超过第一腰椎横突;向外与第12胁交界处,位于骶棘肌外侧缘之外者占43.51%,值得肾手术时注意。肾后面都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同时出现的占28%,两神经呈一干的占72%。  相似文献   
2.
1.本文共观察、测量了113例成人正常大网膜的位置和形态。大网膜的位置有正中、偏左、偏右三种,其中正中位最多,占81.42±3.66%。大网膜下缘位置有高、中,低三种,其中以低位居多,占49.56±4.70%。大网膜长度为16.80±4.74厘米,宽度为25.13±5.18喱米。大网膜的厚度分薄、中、厚三型,其中以薄型较多,占46.90±4.69%。大网膜下缘形状有U、W、V、锯齿和不规则五型,其中以U型居多(34.51±4.47%),W型次之(22.12±3.90%)。 2.本文观察了53例胃网膜血管弓的位置关系,以动脉在上,静脉在下者为多(60%左右)。还测量了胃网膜血管弓在左、右点处的外径,不管动脉或是静脉都是右侧大于左侧。 3.本文还观察了53例大网膜的左、中、右三支动脉。它们主要来自胃网膜动脉弓。根据大网膜中动脉分叉平面的高低,将大网膜的动脉分为5型,其中以第Ⅴ、Ⅱ型为多,分别为37.74±6.66%、33.96±6.51%。参照Alday和宁夏医学院对大网膜的裁剪方法,并根据我们标本的特点,提出略有修改的大网膜裁剪方法,供临床医师在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肾静脉肾外段及其瓣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200具尸体(成人112,儿童88;男尸120,女尸80)上观察了肾静脉,并在其中的80具成年尸体上观察了肾静脉瓣等项。 腎静脉腎外段 (一)肾静脉的条数无论左肾或右肾都以具有一条静脉的占绝大多数,左肾静脉更是这样,具有两条静脉的在200例中仅出现2例,占1%(见表)。右肾静脉的两条或三条的出现率较左侧高,共出现35例,占17.5%。从表可见,其他国内作者的报道也与本文的结果一致。关于多条右肾静脉的出现率,在我国人的材料中并不一致,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大网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抗感染力强。临床常用于复盖腹腔脏器创面和填塞脏器裂口。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的进展,大网膜的应用更广泛,不但用于腹腔内,而且能以带蒂或游离大网膜复盖体表大面积创面和顽固性创面,并获得较满意效果。国内外对大网膜的形态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鉴于国内资料较少,为积累国人大网膜资料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我们用重庆收集的113具成年尸体(男83例,女30例)对正常大网膜的形态、位置、以及主要血管进行了观察与测量。  相似文献   
5.
“风府”穴安全深度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府”穴应用范围广,为古今针灸医师们常用穴位之一,但因其深处有脊髓或延髓(针向上斜刺时),若操作不小心时,可能引起危险。扁鹊心书中卷:“……此穴入针人即晕倒……”。中医杂志1957年7号353页黄克维氏报告一例,因深刺“风府”,引起延髓出血死亡的病例。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除对针刺“风府”的操作注意外,研究“风府”穴由皮膚到深部结构之间的垂直距离(因进针的方向是直的),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的目的也就在于测量从“风府”穴处皮膚垂直进针时,遇到椎骨或椎骨间靱带的距离,并考查“风府”穴处深部的垂直距离与同身寸、两耳垂间的距离以及颈周围长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5倍放大镜观测了61例成人头颅标本。位于上矢状窦中1/3两旁的外侧陷窝较为重要:(1)此区域内的外侧陷窝最大且最常见(80.18%);(2)陷窝外侧缘与正中线之间的距离在此区域内较远(左侧1.56cm,右侧1.43cm);(3)此区域内,陷窝深面和中央前、后回之间有静脉通过者分别为88侧(72.13%)和52侧(42.62%),这些静脉以位于中央前回以后者较多;(4)61例标本中,有13支收集中央回的静脉汇入此区域内的外侧陷窝;(5)颗粒小凹是蛛网膜颗粒在颅盖内面的压迹,出现率为86.89%,出现部位以相当于上矢状窦中1/3两旁的颅骨内面者最多。根据本文观察结果,结合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解剖教研室在军医系84级试点班,首次试行了系统解剖的英语教学。为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在医学基础课,特别是一年级学员中试行英语教学的规律,对系统解剖试行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8.
上矢状窦内部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664年 Willis 就对上矢状窦的内部结构有所描述。这类形式各异的结构(带状、隧道、尖瓣等)统称为“韦理氏索”(Chnordae Willisii),具有防止窦壁扩张和血液反流入大脑静脉的作用。Browder 等于1972年证实,上矢状窦中份存在着上述结构。1980年 Schnmutg 观察50例上矢状窦后,将窦内结构分为三类,即小梁样结构、瓣膜  相似文献   
9.
关于外侧陷窝的位置、形态、开口以及与硬脑膜静脉的关系等,在一些教科书中的记述较为简单。Browder等对陷窝的开口位置、陷窝与大脑上静脉的关系有过报导。王务迪等对陷窝的出现率、形态、大小等有过观察。国内尚未见到报导陷窝的开口位置,陷窝与大脑上静脉的关系,以及陷窝、大脑上静脉与中央回三者的毗邻,这种毗邻与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有重要关系。因此,本文对外侧陷窝的这些结构特点,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0.
供观察的70例成年、完整硬脑膜标本取自本教研室教学和科研用尸体。首先,用剪刀沿上矢状窦上壁及横窦后壁纵行剪开,冲洗去窦内血块;然后,肉眼(並籍5倍放大镜)查看窦汇区附近的开口,並用细探针对开口进行探查。若顺开口往下剪开硬脑膜后,见管腔内面光滑並偶见血块者,判为有枕窦;若窦汇区附近无开口,以及在窦汇区下方约一厘米处横断硬脑膜后,无管腔可见或断面上虽有管腔可见,但向上不能通入窦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