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氟他胺与 2 羟基氟他胺对诱导的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萎缩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SD大鼠去势 ,皮下注射丙酸睾丸素诱导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大鼠随机分成以下 5组 :对照组、氟他胺组 5 0与 1 0 0mg·kg-1,2 羟基氟他胺组2 5与 5 0mg·kg-1,用药时间为 1 0d。比较前列腺各侧叶湿重 ,以HE染色及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发生率。结果 :氟他胺及 2 羟基氟他胺可明显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各侧叶湿重 ,差异有显著意义 ,并可观察到明显的凋亡细胞。结论 :氟他胺与 2 羟基氟他胺可诱导前列腺增生大鼠的前列腺萎缩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14ARF基因转染联合氟尿嘧啶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LOVO细胞中p14ARF基因的表达.四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对比在不同浓度的氟尿嘧啶作用下转染前后LOVO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LOVO细胞呈现p14ARF基因缺失变异.RT-PCR和Western blot法证实转染后LOVO细胞中有p14ARF基因的表达.p14ARF基因转染后细胞增殖受抑,流式细胞仪显示p14ARF基因诱发凋亡.在氟尿嘧啶0.1 g/mL的作用下,未转染的LOVO细胞的增殖速度未受影响,而转染后LOVO细胞较未用药时的抑制率增加;氟尿嘧啶1、10、100 μg/mL时,对转染前后LOVO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氟尿嘧啶对转染后LOVO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未转染的LOVO细胞.结论p14ARF基因转染可抑制LOVO细胞增殖.p14ARF基因和氟尿嘧啶联合用于LOVO细胞能够加强氟尿嘧啶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提高LOVO细胞对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蛋白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方法取本院妇产病理研究室1996年1月~2003年8月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存档蜡块,共81例。用鼠抗人BRCA1蛋白C端单克隆抗体检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BRCA1蛋白的表达,以同侧或对侧卵巢的正常生发上皮、同期12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标本的BRCA1蛋白的表达作为对照。结果81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仅44例(54.3%)BRCA1蛋白在细胞核中正常表达,34例(42.0%)在细胞浆中错位表达,3例(3.7%)表达完全缺失。13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找到正常卵巢生发上皮,有2例BRCA1蛋白表达异常,异常表达率为15.4%。BRCA1蛋白在12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的上皮细胞中未见异常表达。结论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BRCA1蛋白异常表达率高,表达异常包括细胞核中表达下降甚至缺失,以及细胞浆中错位表达,这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卵巢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蛋白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方法 取本院妇产病理研究室1996年1月~ 2003年8月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存档蜡块,共81例.用鼠抗人BRCA1蛋白C端单克隆抗体检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BRCA1蛋白的表达,以同侧或对侧卵巢的正常生发上皮、同期12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标本的BRCA1蛋白的表达作为对照.结果 81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仅44例(54.3%)BRCA1蛋白在细胞核中正常表达,34例(42.0%)在细胞浆中错位表达,3例(3.7%)表达完全缺失.13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找到正常卵巢生发上皮,有2例BRCA1蛋白表达异常,异常表达率为15.4%.BRCA1蛋白在12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的上皮细胞中未见异常表达.结论 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BRCA1蛋白异常表达率高,表达异常包括细胞核中表达下降甚至缺失,以及细胞浆中错位表达,这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错配修复缺陷检测手段的应用。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行hMLH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检测以及hMLH1和hMSH2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9%,9.9%和71.0%,三者密切相关。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均具有结肠癌多发和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错配修复蛋白表达阴性的散发性大肠癌仅具有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结论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具有结肠癌和低分化腺癌多发的倾向,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以及错配修复蛋白的失表达三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Wolffian附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Wolffian附件肿瘤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并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3例Wolffian附件肿瘤均为单侧,位于阔韧带或输卵管系膜。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实体状分布,可见成片的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及排列紧密的管状结构。管腔内衬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少见。管周有PAS阳性的基膜物质。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AE1/AE3、α-inhibin、calretinin和WT1均呈阳性,CD99呈灶性阳性,EMA和CK7呈阴性。结论 Wolffian附件肿瘤是具有独特发病部位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的妇科肿瘤,需要和一系列其他妇科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in,β2-MG)水平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之间的关系。方法:33例初治DLBCL患者按IPI评分分成低危组(IPI〈2)和中高危组(IPI≥2),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VEGF、IL-6、bFGF水平,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β2-MG水平。结果:高危组血清β2-MG、VEGF、bFGF、IL-6水平均较低危组明显升高。结论:血清β2-MG、VEGF、bFGF、IL-6水平可以和IPI一起用于DLBCL患者预后判断,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以及设计新的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中高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但是对影响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行根治性TME手术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影响局部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分析179例行TME手术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免疫组化检测CD44v6表达水平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90个月,中位随访57个月。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6.75%和65.77%。CD44v6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是与总的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的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CD44v6表达水平是影响Ⅲ期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44v6是预测Ⅲ期直肠癌TME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实验性视网膜脱离(RD)时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Müller细胞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29只SD大鼠建立RD模型,并分为NGF实验组、空白、单纯RD、正常对照共4组.在建立RD模型后观察1.5、3、6h,1/2、1、2、4、8、16、32d.NGF实验组在建立模型后每4d在玻璃体腔内注射NGF 5μg/5μL/次,空白对照组注射空白载体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Müller细胞的GFAP和vimentin进行标记.非参数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单纯RD组显示随脱离时间延长,二者在Müller细胞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强,分布范围变广.NGF实验组显示Müller细胞内的二者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NGF能抑制RD后Müller细胞过度表达GFAP和vimentin,防止Müller细胞过度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位置及增殖情况与喉癌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利用LSAB免疫组化三步法研究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光镜和图像分析观察微淋巴管密度并对淋巴管进行定位;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研究Ki67在LYVE-1(+)管腔的表达,评价淋巴管增殖情况。结果:①颈淋巴结转移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低于T2、T3、T4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2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低于T3、T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3组与T4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在声门型组与声门上型组、鳞癌Ⅰ级组与鳞癌Ⅱ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颈淋巴结转移组瘤巢周LYVE-1(+)管腔密度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瘤巢内LYVE-1(+)管腔存在Ki67核棕黄色着色,瘤巢周LYVE-1(+)管腔未见这一现象。结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LYVE-1标记的瘤巢内淋巴管密度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正相关;喉鳞状细胞癌肿瘤淋巴管生成主要在瘤巢内,瘤巢内淋巴管在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