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的作品《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这本著作为例,阐述了医生的工作内容为叙事医学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素材,医学故事能给患者传播专业知识,能展示医疗的局限性,展示医生自身的工作情绪。从中可见叙事医学故事富有医学人文价值:能够减少医患矛盾、揭示医疗真相、帮助医生互相取暖,对医生的继续教育及医学生的培养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例1 男,14天。因全身肤黄5天,排茶色尿1天入院。系第5胎第5产,足月顺产,母孕期健康。其母第1胎(女),生后7个月因紫癜、浮肿和无尿死亡;第3胎(男),生后15天因血尿、肤黄死亡,诊断“HUS”。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无类似疾病。体检:T37.3℃,全身皮肤黄染,胸腹有散在针尖状出血点。巩膜黄,唇不绀。心率144次/分,律齐,心尖区Ⅰ-Ⅱ级收缩期杂音。肺无罗音。肝肋下2cm,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 大鼠40 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ALI 组和EP 组,每组10 只。 ALI 组和EP 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仅翻动盲肠,不做结扎穿孔。EP 组术后 腹腔注射EP 溶液(40 mg/kg,间隔6 h),对照组、假手术组和ALI 组腹腔注射等量乳酸林格液(间隔6 h)。 模型复制24 h 后心脏采血处死大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肺组织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 Toll 样受体4(TLR4)及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HE 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 织病理结构变化。结果 ALI 组、EP 组HMGB1、TLR4 及NF-κB 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 <0.05),且EP 组 低于脓毒症ALI 组(P <0.05);对照组与假手术组HMGB1、TLR4 及NF-κ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LI 组、EP 组肺组织湿干重比高于假手术组(P <0.05),且EP 组低于ALI 组(P <0.05);对照 组与假手术组肺组织湿干重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 间隔无水肿、炎症;ALI 组肺泡结构破坏严重,肺泡间隔增宽,肺间质明显渗出、出血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EP 组肺泡结构较完整,与ALI 组相比,肺间质渗出、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EP 可能通过 抑制HMGB1/TLR4/NF-κB 信号通路,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肺损伤程度从而对脓毒症ALI 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儿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心脏改变的临床观察王亚利,高佩琳,严布帆,牛余宗,吕兴华,马洪美(附属医院儿科,261031传染料)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主要引起肝脏损害,同时还可累及心脏、肾脏等肝外脏器[1]。1989年~1993年,我院收治2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使用和不使用神经肌肉阻滞药全身麻醉下进行部分骨科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76例ASAⅠ或Ⅱ级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T组)、对照组(C组)各38例.使用琥珀酰胆碱诱导后,T组只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C组按常规使用阿曲库铵.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30~60之间,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诱导后,切皮时,术后30、60 min和拔管后的BIS值和四个成串刺激比(T4/T1,TOFr),比较两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20 min警觉与镇静评分(OAA/S)及不良反应,术后请外科医师评价肌松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外科肌松评价、术中体动次数、血管活性药使用次数无显著差异;T组插管后各时点TOFr均显著高于C组(P < 0.01),丙泊酚用量多于C组(P < 0.05),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P < 0.05),拔管后BIS值显著高于C组(P < 0.05),术后20 min OAA/S评分明显低于C 组(P < 0.05).结论 无肌松药全身麻醉下进行骨科手术比使用者呼吸恢复早,拔管快,清醒程度好,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单次肌松药全身麻醉下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ASAⅠ~Ⅱ级全身麻醉下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阿曲库铵组(A组)和琥珀酰胆碱组(S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后停用肌松药,全程仅用得普利麻、瑞芬太尼静脉泵注维持电脑双频指数(BIS)麻醉。观察两组麻醉药用量、肌松恢复时间、术中体动次数、气道压、拔管时间、残余肌松发生率、拔管时间及外科麻醉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术中体动,S组2例发生呛咳;A组肌松恢复时间较S组长(P〈0.01)。两组其他手术条件、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肌松药全身麻醉下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是基本可行的,但在这种麻醉状态下不宜进行气管内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氯普鲁卡因对气管插管过程中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四组:C1、C2组(诱导分别静脉注射氯普鲁卡因3.0、4.5 mg/kg),L组(诱导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F组(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每组15例.记录所有患者诱导前、置入喉镜前及插管后0.5、1、3、5 min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指数(RRP),并于诱导前、插管后3 min和10 min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肾上腺素及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 C2组插管后0.5、1 min时HR和插管后1、3 min时MAP显著低于同时点C1组、L组和F组(P<0.05),插管后3 min时HR显著低于同时点L组和F组(P<0.05).C1组插管后0.5、1 min时HR和插管后1 min时MAP低于同时点L组和F组(P<0.05).C2组插管后3 min时血浆肾上腺素浓度显著低于C1组、L组和F组(P<0.05),C1组显著低于L组(P<0.05).C2组插管后10 min时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L组和F组(P<0.05).结论 氯普鲁卡因静脉注射可有效抑制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过程中机体的应激反应,且4.5 mg/kg优于3.0 mg/kg.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麻诱导过程中舒芬太尼所致呛咳的发生,及通过盐酸戊乙奎醚和/或地塞米松静脉预注抑制舒芬太尼所致呛咳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全身麻醉病人(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4组:盐水对照组(Ⅰ组),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组(Ⅱ组),地塞米松预处理组(Ⅲ组),盐酸戊乙奎醚联合地塞米松预处理组(Ⅳ组)。每组20例。所有病例均常规术前用药。4组病人分别于舒芬太尼静注前10 min静注生理盐水2 ml、盐酸戊乙奎醚0.5 mg、地塞米松5 mg、盐酸戊乙奎醚0.5 mg+地塞米松5 mg。诱导时舒芬太尼0.5μg/kg静注(5 s),观察1 min,记录呛咳发生情况,再静注依托咪酯0.2~0.3 mg/kg、顺式阿曲库铵10 mg。观察4组病人静注舒芬太尼后1 min发生呛咳的例数(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Ⅰ组病人发生呛咳7例(35%);Ⅱ组病人发生呛咳4例(20%);Ⅲ组病人发生呛咳3例(15%);Ⅳ组病人发生呛咳1例(5%),与Ⅰ组病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注舒芬太尼呛咳发生率可高达35%。盐酸戊乙奎醚和地塞米松能减少舒芬太尼所致的呛咳发生,联合预注盐酸戊乙奎醚和地塞米松对舒芬太尼诱发呛咳的抑制将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使用和不使用肌松药全身麻醉下进行脊柱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70例ASAⅠ或Ⅱ级脊柱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研究组(T组)和对照组(C组)。用琥珀酰胆碱诱导插管后,T组只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C组按常规使用阿曲库铵。术中维持BIS值在30~60之间,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0)、插管后即刻(T1)、切皮时(T2)、手术后30min(T3)、60min(T4)和拔管时(T5)的BIS值和TOFr,比较两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20min警觉与镇静评分(OAA/S)及不良反应,术后请手术医师评价肌松效果。结果两组病人瑞芬太尼用量、外科肌松效果评价、术中体动次数、血管活性药使用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5时T组TOFr明显高于C组(P<0.01),T5时T组BIS明显高于C组(P<0.05)。丙泊酚用量多于C组(P<0.05),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或P<0.05),拔管后20minOA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无肌松药全身麻醉下进行脊柱手术患者呼吸恢复早、拔管快、清醒程度好,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引起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术前无明显肾功能损害的肝脏移植手术患者53例,分别于术中及术后抽取血标本进行血肌酐及尿素氮的测定,并根据Rimola等的诊断标准分为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组和非肾功能衰竭组。记录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用量及术中是否发生低血压、是否发生肝缺血再灌注后综合征,对以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术中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周内共有1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表明术中无肝期时间、出血量、血制品输入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以及低血压事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及逐步回归分析,无肝期时间长(≥60min)是术后早期发生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中无肝期时间≥60min是术后早期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无肝期、减少术中出血、增加组织灌注压有利于减少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