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3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98 1年Siegel[1] 首先提出红细胞免疫功能 (EIF)的概念 ,认为红细胞不仅具有呼吸功能 ,还具有与白细胞相似的免疫功能。我们对不同病期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的EIF进行检测 ,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分别对初发AML患者 ,化疗缓解及缓解后 1年的AML患者外  相似文献   
2.
联合应用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沙利度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在应用达那唑和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同时,随机分为加沙利度胺和不加沙利度胺两组。结果6个月时治疗组有效率为73.91%,对照组为42.11%(P<0.05)。没有发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结论联合应用沙利度胺可提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容易出现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及重症感染,部分患者可并发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时静脉泵入垂体后叶素、输注血小板等治疗是首选。垂体后叶素较常见副作用有血压升高、腹痛、恶心、频繁便意,但导致失语、构音障碍、谵妄等神经精神障碍较少见,现报道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咯血患者,使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好转,停垂体后叶素治疗72 h后,突发构音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精神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5岁。因持续性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15d于2006年12月6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疼痛不适,呈持续性隐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多于进食后1~2h发生,呕吐后腹痛可略好转。患者自感发热,体温未测,无咳嗽、咳痰、胸闷、心慌、气促,无厌油、黄疸、便秘、腹泻,无嗳气、反酸。在当地诊所给予头孢噻肟钠等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转入我院消化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肝炎、结核、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史。查体:T38.5℃,P88次/min,R20次/min,BP100/75mmHg,神志清楚,皮肤黏膜无黄染及…  相似文献   
5.
环孢霉素A、山莨菪碱、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血液科(442000)万楚成我院自1992年以来,用环孢霉素A(cyclosporinA,CsA)、山莨菪碱(654-2)、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初治CITP患者治疗前后TGF-β1水平.结果 CITP患者治疗前TGF-β1水平[(132.57±5.1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76.81±4.4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缓解后血清TGF-β1水平[(81.26±3.78)μg/L]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未缓解者TGF-β1水平[(123.49±4.31)μg/L]与初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TGF-β1水平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r=-0.342,P<0.05),与巨核细胞数呈正相关(r=0.409,P<0.01).结论 TGF-β1参与了CITP的发病,检测TGF-β1水平变化有助于CITP病情判断,可作为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olubl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 sHLA-G)在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76例初治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WAIHA组),体检健康者48例(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sHLA—G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WAIHA组sHLAG水平(13.57±5.19)μg/L高于对照组(6.15±4.11)μg/L(P〈0.05);WAIHA组经治疗缓解者血清sHLA—G水平(6.20±3.89)μg/L低于治疗前及未缓解者(13.54±4.30)μg/L(P〈0.05);未缓解者sHLA—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LAG可能参与了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检测sHLA—G水平对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DIC患者根据病程分为DIC早期(初发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低凝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测定其常规血凝学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5;r=0.763,P〈0.05)。结论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骨髓移植小鼠造血重建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BALB/c小鼠建立同基因骨髓移植模型,随机将BALB/c小鼠分A、B两组,B组移植后叶7d皮下注射HGF,A组皮下注射PBS,移植后1、7、14、21和28d检测小鼠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骨髓单个核细胞及骨髓造血细胞面积。结果 B组血红蛋白在移植后7、14d与同期A组无差异(P〉0.05),B组血红蛋白在移植后21d高于同期A组(P〈0.05);B组血小板在移植后7、14及21d高于同期A组(P值分别小于0.01、0.01和0.05):B组白细胞在移植后7、14、21及28d高于同期A组(P值分别小于0.01、0.01、0.05及0.05);B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及骨髓造血细胞面积在移植后7、14、21和28d高于同期A组(P值分别小于0.05、0.01、0.01及0.05)。结论 HGF对骨髓移植小鼠造血重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作为反映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血浆D-Dimer含量增高表明体内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发生。我们对2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