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儿童鼻窦炎对咽鼓管与中耳传音功能的影响及程度,观察治疗鼻窦炎后,中耳传音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方法:对儿童鼻窦炎100例和正常儿童50例行耳科检查、咽鼓管咽口观察、声阻抗检查、纯音测听,对比结果;对鼻窦炎合并耳病变的68例患者(128耳)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结果:鼻窦炎患者中鼓膜异常率为64%、咽鼓管咽口异常率为62%、咽鼓管功能异常率为63.5%、鼓室导抗图异常率为62.5%,听力减退47.5%,与正常儿童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鼻窦炎、亚急性鼻窦炎与慢性鼻窦炎中耳病变的发生率和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鼻窦炎后,中耳传音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结论:儿童鼻窦炎引起咽鼓管功能的改变,中耳病变发生率较正常儿童显著增高;随病程的延长,发病率增高且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1,3)-β-D-葡聚糖检测,在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不同体液标本中的意义。方法建立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收集不同时间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浆和尿液标本,采用G试验测定(1,3)-β-D-葡聚糖,同时进行巢式PCR(nPCR)检测和真菌学培养。结果感染早期(10 d)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标本G试验敏感性分别为80.00%、86.67%、6.67%,前两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只实验大鼠血浆标本G试验平均敏感性为76.76%,nPCR法为68.85%、血真菌培养为3.33%,G试验结果与血真菌培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值(pg/ml)与感染的脏器数目呈正相关(┃r┃>0.7,P<0.05)。结论对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标本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有助于系统性毛孢子菌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判断感染范围和疾病转归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阿萨希丝孢酵母菌(TAS)是否存在与菌丝形成调控相关的cphl基因,分析其核苷酸序列,为进一步对其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简易微量DNA提取方法从TAS中提取细胞总DNA,根据GenBank中白色假丝酵母菌(CAL)cphl基因设计多对引物,PCR方法扩增,纯化后用ABl377核苷酸测序仪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29对引物中只有1对引物从TAS中扩增出长度为827bp的基因片段,BLAST分析表明与cALcphl基因的同源性为97.3%。结论本实验首次明确TAScphl基因中的827个碱基序列,为进一步对该基因全序列的分析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阿萨希丝孢酵母菌(TAS)是否存在与菌丝形成调控相关的cph1基因,分析其核苷酸序列,为进一步对其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简易微量DNA提取方法从TAS中提取细胞总DNA,根据GenBank中白色假丝酵母菌(CAL)cph1基因设计多对引物,PCR方法扩增,纯化后用ABI377核苷酸测序仪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29对引物中只有1对引物从TAS中扩增出长度为827 bp的基因片段,BLAST分析表明与CAL cph1基因的同源性为97.3%。结论本实验首次明确TAS cph1基因中的827个碱基序列,为进一步对该基因全序列的分析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鼻窦炎对咽鼓管与中耳传音功能的影响及程度,观察治疗鼻窦炎后,中耳传音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方法:对儿童鼻窦炎100例和正常儿童50例行耳科检查、咽鼓管咽口观察、声阻抗检查、纯音测听,对比结果;对鼻窦炎合并耳病变的68例患者(128耳)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结果:鼻窦炎患者中鼓膜异常率为64%、咽鼓管咽口异常率为62%、咽鼓管功能异常率为63.5%、鼓室导抗图异常率为62.5%,听力减退47.5%,与正常儿童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鼻窦炎、亚急性鼻窦炎与慢性鼻窦炎中耳病变的发生率和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鼻窦炎后,中耳传音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结论:儿童鼻窦炎引起咽鼓管功能的改变,中耳病变发生率较正常儿童显著增高;随病程的延长,发病率增高且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7.
巢式PCR检测阿萨希丝孢酵母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萨希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是引起毛孢子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我们在2000年报道了国内首例播散性毛孢子菌病[1],其后在另一家医院也发现肺部T.asahii感染.该病不仅可有广泛的皮肤损害,还可引起肝、脾、肾、肺等内脏损害,死亡率高达80%以上.由于该病少见,临床医生很少将皮损活检标本及肝穿组织直接送做真菌培养,而多首选普通病理检查.在患者需要补充检查和回顾性诊断时,蜡块组织往往是惟一可以得到的标本.因此,如能通过蜡块组织扩增T.asahiiDNA特异性片段来诊断T.asahii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PCR技术诊断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后,于接种3、7、14 d分别采集小鼠眶静脉血和肝脏组织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巢式PCR扩增.结果小鼠静脉接种3、7、14 d后血清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0、20%、0,而巢式PCR的阳性率分别为80%、90%、88.9%;在上述时相点,肝脏组织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0%、40%、22.2%,而巢式PCR的阳性率分别为90%、90%、88.9%.血清和肝脏组织真菌培养阳性率与巢式PCR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巢式PCR扩增T. asahii特异性DNA片段,可作为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一种特异、灵敏、快捷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树突细胞C型凝集素(DC-SIGN)是否参与了皮肤毛孢子菌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方法25只BALB/C小鼠备皮后皮下接种3.2×107cfu/ml的阿萨希毛孢子菌悬液,分别于接种后1、3、7、14d处死小鼠,切取皮损,RT-PCR检测皮肤毛孢子菌感染过程中DC-SIGN mRNA的表达,基因芯片技术观察免疫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皮下接种后3、7、14d接种侧皮肤组织标本可扩增出DC-SIGN目的片段,而未接种侧皮肤组织标本均未扩增出DC-SIGN目的片段。补体C2、前列腺素EP4受体、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cg12-1(CG12-1)、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3)、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CD53抗原、CD22抗原等下调。结论DC-SIGN参与了皮肤毛孢子菌的感染过程,它不仅抑制Th1型细胞免疫,而且可抑制前列腺素EP4受体及部分补体因子等,从而导致皮肤毛孢子菌感染的慢性化。  相似文献   
10.
小儿鼻窦炎的临床表现较复杂,易误诊,本文将近3年来病历完整,误诊时间较长的31例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