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7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锯齿状腺瘤被公认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锯齿状通路被认为是可以独立发展成结直肠癌的重要通路,但目前对于锯齿状腺瘤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还知之甚少。本文旨在分析锯齿状腺瘤在结直肠中的分布特点及潜在恶变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诊断为锯齿状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病理类型病变的患者。总结锯齿状腺瘤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锯齿状腺瘤发生恶变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在28730例行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311例(1.08%)锯齿状腺瘤患者,共发现锯齿状腺瘤372枚。按WHO分类,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22枚(5.9%),传统锯齿状腺瘤84枚(22.6%),未分类锯齿状腺瘤266枚(71.5%)。病理结果显示:无异型增生病变106枚(28.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228枚(61.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38枚(10.2%)。病变长径<10 mm有204枚(54.8%),≥10 mm有168枚(45.2%);病变位于左半结直肠238枚(64.0%),右半结肠134枚(36.0%)。内镜下大体分型:扁平型16枚(4.3%),无蒂型174枚(46.8%),亚蒂型117枚(31.5%),带蒂型59枚(15.9%)。窄带成像国际结直肠内镜(NICE)分型:Ⅰ型85枚(22.8%),Ⅱ型280枚(75.3%),Ⅲ型4枚(1.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大小、病变位置、病变部位及不同WHO分类与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发生恶变有关(均P<0.05);不同NICE分型的锯齿状腺瘤,其恶变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径≥10 mm(OR=6.699,95%CI:2.843~15.786)以及病变位于左半结直肠(OR=2.657,95%CI:1.042~6.775)是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发生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锯齿状腺瘤主要位于左半结直肠,当病变长径≥10 mm或病变位于左半结直肠时,易发生恶变。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对实验性肿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选择在肿瘤血管形成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因子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为靶,进行抗肿瘤形成的实验性研究。方法应用亲和层析纯化的有中和活性的VEGF抗体进行实验性肿瘤的抑制研究。结果抗VEGF抗体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当剂量为每只200μg/d时,抑瘤率为41.0%,在裸鼠移植人胃癌(MGC803)模型中,VGEF抗体的抑瘤率可达76.2%,如合并使用胃癌单克隆抗体与131I偶合物(131I-3H11),可使4/5的裸鼠无瘤生存,其抑瘤率较单独使用偶合物增加84.0%。结论VEGF抗体对肿瘤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粒子炭在指导直肠癌手术中淋巴结清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患者随机分组:40 例直肠癌患者术前经肠镜局部注射微粒子炭后行直肠癌根治术,40例仅行常规直肠癌根治术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记录清除的淋巴结数并做病理检查。结果:术中被黑染的淋巴结清晰可辨;注墨组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数为(24. 6±4. 2)个,对照组为(15. 1±2. 6)个,P=0. 003 7;淋巴结转移病例中,注墨组平均每例清除转移淋巴结(7 .8±1 .7)个,对照组(4. 2±2. 0)个,P=0. 004 5;注墨组总的淋巴结黑染率62 .0%, 转移淋巴结黑染率66. 4%。结论:局部应用微粒子炭对指导直肠癌手术中的淋巴结清除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Ⅱc型早期胃癌常规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的检查方法和诊断要点,强调了病变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范围精确判断的重要性,对临床诊治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有效的手段。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中推荐的首要方法,但依从性欠佳。结肠胶囊内镜是一种新开发的非侵入性结肠内镜检查技术, 舒适性较传统的结肠镜检查明显提升。本文对结肠胶囊内镜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内镜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应用透明帽法对71例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进行食管黏膜切除。结果 71例患者共切除88块病变,每块切除病变黏膜下平均注射肾上腺素盐水18 ml,切除标本大小为(21.8±1.0)mm×(18.2±1.0)mm。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术后4例发生狭窄,其中3例是由于切除直径超出食管全周3/4,术后1个月应用水囊扩张,狭窄均缓解。未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黏膜切除方法,如果操作得当,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在胃癌高发区对35岁以上无症状、有胃病史及胃癌家族史者进行内镜筛查.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受检者血清PG水平,结合内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接受受检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Ⅰ/Ⅱ值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结果:内镜筛查共计918例,其中PG阴性718例(78.21%);阳性200例(21.79%),阳性人群中以40-60岁最多139例(69.50%);总体胃癌检出率7/918(0.76%),早期胃癌检出率为5/7(71.43%),进展期为2/7(28.57%);PG阳性癌检出率3/200(1.5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2/200(1.0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23/200(11.50%);PG阴性癌检出率4/718(0.56%),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0/718(00.0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54/718(7.52%);PG阳性与PG阴性之间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PG阳性中早期胃癌检出率为2/3(66.67%),胃癌诊断的敏感性42.86%,特异性78.38%.结论:以血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8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下咽部ESD治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4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手术完成率、手术用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成功率为100.0%,平均用时49.1 min(10~110 min)。54处病变实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8.2%(54/55),其中41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阴性,R0切除率为74.5%(41/55)。55处病变切除过程中均存在创面少量渗血,予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穿孔,有2例(4.3%)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于急诊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复查内镜,1例(2.2%)出现食管入口狭窄,经多次水囊扩张后解除梗阻。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1例发现下咽部同部位黏膜病变再次行ESD治疗。随访至2020年10月,未再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