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0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14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48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235篇
内科学   170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62篇
外科学   118篇
综合类   498篇
预防医学   192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261篇
中国医学   290篇
肿瘤学   1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外固定治疗重度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南京中大医院江北院区骨科收治的重度Pilon骨折患者100例,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18~65岁,平均35.5岁;Ruedi-AllgowerⅡ型39例,Ⅲ型61例。按照不同固定方法分为常规固定组和单侧外固定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并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侧外固定组住院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6.50±1.50)d、(132.56±10.25)d、(14.16±0.69)周,均短于常规固定组(19.25±2.35)d、(198.65±16.58)d、(17.58±1.50)周(t/P=6.975/0.001、23.970/0.001、14.650/0.001)。治疗后3个月,单侧外固定组踝关节Mazur评分为(85.67±6.59)分,显著高于常规固定组(62.78±3.45)分,VAS评分为(2.23±0.36)分,低于常规固定组(4.59±0.89)分(t/P=21.760/0.001、17.380/0.001);单侧外固定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7.29±0.16)°、(28.36±1.23)°、(19.68±0.16)°、(16.89±2.12)°,均高于常规固定组(10.62±1.25)°、(21.57±2.58)°、(14.36±1.62)°、(14.25±0.57)°(t/P=37.430/0.001、16.800/0.001、23.110/0.001、8.503/0.001)。单侧外固定组治疗优良率为90.00%,显著高于常规固定组74.00%(χ^2/P=4.336/0.037)。单侧外固定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常规固定组的18.00%(χ^2/P=5.005/0.025)。结论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重度Pilon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恢复患者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探讨细胞因子在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999-2003年期间45例确诊未治的鼻咽原发癌活检组织标本,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MIF和VEGF表达,计数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热区的CD34阳性微血管密度(intratumoral microvessel density,IMD),并将各检测指标与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相联系.[结果]鼻咽原发癌组织中,癌细胞MIF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5/45)和71%(32/4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MIF和IMD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29,P=0.026,MIF阳性组的IMD计数为(35.1±13.3)/高倍视野,明显高于MIF阴性病例的(20.9±10.2)/高倍视野,P=0.003.以Schmincke型生长方式分布的癌细胞MIF表达水平(67.4%±35.2%)高于以Regaud型方式分布的癌细胞(32.9%±29.7%),P=0.007.癌细胞MIF与VEGF表达以及IMD计数均显示正相关关系,P<0.05.但癌细胞VEGF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学分型以及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MIF在鼻咽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可能是影响肿瘤性微血管生成和癌细胞VEGF表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常规放疗靶体积合理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鼻咽癌常规放疗的局部控制情况和局部复发的剂量学模式,初步探讨照射靶体积确定的合理性.方法共47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规范化单纯常规根治性放疗.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模拟定位,鼻咽靶体积为CT检查所见的原发病灶范围以及可能侵犯的亚临床病灶区域.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局部累积复发率;将鼻咽局部复发患者疗前和复发时局部病灶范围(Vnx和Vrecur)勾画于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复制首程放疗的射野并按原处方剂量进行计算,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进行剂量学评价:recurV95(95%处方剂量曲线包括的Vrecur)≥95%定义为野内复发,95%>recurV95≥20%定义为野边缘复发,20%>recurV95定义为野外复发.结果局部复发共52例,全组1、2、3、4年局部累积复发率分别为0.6%、3.9%、8.7%、11.5%.对42例局部复发的剂量学分析显示野内复发占多数(52%),而大部分野边缘复发和全部野外复发均与射野设置不当、影像学阅片能力欠缺使首程放疗剂量不足有关.结论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复发的剂量学模式的分析结果提示该靶体积的设置比较合理.提高影像阅片能力,准确的射野设计,充分利用生物影像学工具,有针对性地提高照射剂量,有望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与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 C19(CYP 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9例因消化不良症状接受常规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且Hp阳性的连续患者分人两组:雷贝拉唑三联疗法组(RAC组85例)和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组(OAC组84例)。Hp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参考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RAC组、OAC组均给予三联治疗:RAC组:雷贝拉唑10mg,OAC组:奥美拉唑20mg,两组均联用羟氨苄青霉素1000mg和克拉霉素500mg,全部药物每日2次,疗程7d。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技术(PCR-RFLP),进行CYP 2C19基因型分析,治疗结束后第28天用^14C尿素呼气实验检测Hp根除疗效。结果 160例完成治疗方案,RAC组及OAC组的Hp根除率按PP分析及ITT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CYP 2C19基因型分析,160例中,弱代谢型(PM)、中间代谢型(IM)及强代谢型(EM)的Hp根除率分别为95.5%(21/22)、85.9%(73/85)和67.9%(36/53)。PM型及IM型的Hp根除率均显著高于EM型(P〈0.05),而PM型与IM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C组中,各基因型的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C组中。IM型与EM型间(P〈0.01)及EM型与PM型间(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两种三联疗法均能有效根除Hp。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贝拉唑三联疗法疗效较稳定,个体间差异小。PM型及IM型的Hp根除率均较EM型为高。  相似文献   
5.
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组织工程学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87年正式提出和确定的。种子细胞、生物支架材料和组织构建技术是组织工程学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组织工程的提出和建立虽然只有10多年的时间,但已在国际上得到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刀豆素A(ConA)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面ConA受体结合、内吞、转运及巨噬细胞自噬、凋亡的形态学变化,以探讨受体介导内吞与自噬体形成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ConA(ConA-HRP)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孵育,不同时间取出部分巨噬细胞,制备电镜标本,观察。结果透射电镜观察表明:ConA的内吞属于受体介导内吞;形成的内吞体有泡状、管状及双层膜的线状等形式;双层膜的线状结构包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器,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而后巨噬细胞凋亡。结论受体介导内吞和自噬同凋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内可降解生物材料人发角蛋白(HHK)植入急性冲击性损伤脊髓后,对神经再生过程中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分化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改制Ⅱ型NYU装置,在建立大鼠急性冲击性脊髓损伤模型基础上,将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在体内降解的HHK植入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对植入后1、4、12、26周损伤脊髓组织进行光学和电镜结构观察。结果第1周时,损伤部位可见少突胶质细胞散在分布于大量浸润的炎症细胞中;第4周时,通过Mallory's磷乌酸苏木素染色,显示HHK周边呈层包绕的增生少突胶质细胞;第12和26周主要为神经再生和髓鞘重建过程,重建中的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内出现较大的空腔,髓鞘层状分离,并形成大小不一的髓鞘小体,重建髓鞘周边可见新生的少突胶质细胞。结论在急性冲击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过程中,HHK对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髓鞘再生修复有积极作用,为进一步综合研究HHK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神经电生理检测对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MMN患者及16名健康对照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记录刺激引出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波宽、面积、位相和时限,进行对比分析,判定是否有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B)或暂时性离散(TD),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可见有一根以上运动神经或至少一根运动神经的一个以上部位出现CB或CD。其中13例双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出现CB,3例以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远端出现CB首发,随病情进展出现下肢腓深神经CB。仅有2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稍有减慢,波幅略有降低。16例患者神经受累区域以下所支配肌肉肌电图检查见有神经源性损害。结论MMN是一种以远端神经受累为主的不对称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MMN起重要作用,CB是MMN的主要神经电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ltrastructure of rat thymus tissues with rat coronavirus (RCV) infection for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ells infected by RCV. METHODS: Routine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performed for observing RCV-infected rat thymus tissues. RESULTS: Following RCV infecti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pool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cytoplasm of the thymic epithelial reticular cells, merging subsequently with each other into larger ER lakes filled with particles of mature RCV, or viral inclusion bodies. After germination on the ER membrane, the viruses entered the matrix of the ER lake to mature and were eventually excreted to the extracellular space. The RCV particles were spherical in shape with a diameter of 100-130 nm and two distinct membranes, the outer one being the envelope and the inner one the nuclear capsid to enclose the viroplasm. Between the envelop and nuclear capsid was a electron-lucent middle layer comprising one to two thin membranous structures. Large quantity of short spike-like projections starting from the nucleus capsid penetrated the middle layer and the envelop to reach the glycoprotein coat and formed a corona-like structure. Mature RCV particles were distributed around the ER pools, cytoplasm, and intercellular space, and the RCVs in the endosome/lysosome were devoid of the envelop and nuclear capsid. CONCLUSION: The ER lakes are involved in the maturation of the viruses, and the envelop and nuclear capsid of the virus entering the cells from extracellular space are removed and degraded in the endosome/lysosome. Replications of virus occurs in plasma of the thymic epithelial reticular cells, and no RCV can be detected in the thymocytes.  相似文献   
10.
氧化苦参碱对胆碱酯酶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 (OM)治疗病毒性肝炎过程中 ,胆碱酯酶 (ChE)的动态变化及与同期白蛋白 (ALB)、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及其他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9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成 4组 ;A组 31例 (静脉注射OM) ,B组 30例 (口服OM) ,C组 7例 (肌内注射OM) ,D组 30例 (一般护肝药物 ,不用OM)。定期检测血清ChE、ALB、PTA、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血清补体 1型受体 (sCR1)、红细胞黏附功能 (EIIAF)指标。结果 A、B、C 3组在治疗中ChE明显下降 ,治疗前中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值分别为 <0 0 0 1、<0 0 0 1、0 0 2 3) ;同时在ChE数值及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0 1)。A、B、C 3组在治疗前中后 ,ALB、PTA随病情而变化 (P值均 >0 0 5 )。4组治疗后病情均有明显好转 ,ChE的下降并不伴随肝功能的恶化。结论 OM制剂在治疗病毒性肝炎中ChE明显下降 ,但反映肝脏实质功能的ALB、PTA等指标无改变 ,ALT、AST、TBiL好转。在OM治疗结束后 ,ChE迅速恢复正常。所以 ,ChE的下降并不表明病情的恶化 ,其机理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