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肿瘤学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放射治疗中头部固定技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治疗中头部固定技术的比较陆惠忠龚建舟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摆位是放射治疗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要保证操作的重复性,病人体位的固定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对我院所用的3种头部固定技术进行介绍和比较。1材料和方法木枕+海绵枕固定器...  相似文献   
2.
影响乳腺癌术后精确放疗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精确放疗的实施有赖于定位、计划及治疗实施等多个步骤的协作完成.本研究探讨乳腺癌切线野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摆位误差对精确治疗的影响.方法:共入组50例改良根治术后或保留乳房术后乳腺癌患者,放疗靶区主要为患侧胸壁和(或)乳腺.放射治疗技术以切线野等中心治疗为原则,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选择采用半野照射或MLC多叶光栅照射技术.患者治疗时仰卧于MED-TEC250型乳腺托架,治疗设备为Eleckta Precise加速器.在患者每次治疗过程中在摆位完毕后,按内切野治疗前-内切野治疗后-外切野治疗后顺序分别记录加速器所显示X、Y、Z读数,X代表左右方向的移动度,Y代表头脚方向的移动度,Z代表腹背方向的移动度.结果:最大的平均位移差值为第1周,在Z轴、Y轴、X轴方向分别为2.55、3.96、0.58 cm.3个方向中,随时间推移Z轴方向移动最大.从其他影响因素考虑,发现上肢活动情况及托架位置对患者治疗的移动变化影响大. 结论:在乳腺癌患者切线野放射治疗中,内切野治疗后患者的移动度较外切野治疗后大;从不同轴向而言,X方向(左右方向)移动明显小于Y方向(头脚方向)和Z方向(腹背方向);从整个疗程而言,前2周中患者的移动度较大,而从第3周起,患者移动度变小并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全乳切线野照射中靶区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呼吸运动、摆位误差等因素对乳腺癌全乳放疗中靶区移动的影响程度。方法自2003年1月至12月,选择接受乳房保留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Med-Tec250型乳腺托架摆位固定。在模拟机透视下观察16例患者全乳治疗体积在不同方向随呼吸运动的移动幅度;利用数字化重建图像和射野验证片测量11例患者全乳切线野放疗中治疗体位在不同方向的移动幅度,计算其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总误差,并分析其变化的时间趋势。结果射野中心肺厚度(CLD)随呼吸移动的变化幅度最大,为(2.1±1.2)mm,而全乳治疗体积的头侧、脚侧、内侧界和外侧界随呼吸移动的移动幅度较小。全乳切线野放疗中治疗体位移动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总误差在向后方向和向前方向及头脚方向分别为1.9、1.6、2.5mm和2.4、1.7、3.1mm及2.6、2.3、3.5mm,以头脚方向的移动误差最大;头脚方向的治疗体位移动和乳腺体积大小变化在治疗开始头2周相互间差异较大,且乳腺体积增大在照射第2周达最高峰,第3周以后则逐渐趋于稳定。结论在乳腺癌全乳切线野放疗中呼吸运动对全乳治疗体积的移动幅度平均值在2mm以内,建议提高头脚方向的固定精度。乳腺癌全乳切线野放疗中的治疗体位在治疗开始头2周变异较为明显,照射引起的乳腺水肿在第2周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