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5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活检的临床意义。方法  96 0例患者 ,病变直径 1.9~ 14cm ,左肺 471例 ,右肺 489例 ;全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结果 穿刺成功率为 92 .91%,933例得到了最后的诊断 ,其中肺癌 6 5 3例 ,转移瘤 2 4例 ,结核 179例 ,肺内炎症 77例 ;93例出现了气胸 ,占 0 6 %,17例出现了咯血。结论 CT引导下的肺穿刺活检术是一个安全、并发症少、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序贯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复发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肿瘤外科中晚期原发性大肝癌患者110例并分为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 组)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序贯经皮射频消融术组(TACE +RFA 组)各55例,TACE 组患者行一次或多次单一肝动脉化疗治疗;TACE +RFA 组在肝动脉化疗治疗结束后1~2周再行序贯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TACE 组与 TACE +RFA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3.64%(35/55)、94.54%(52/55)。TACE +RFA 组1年生存率为72.7%(40/55),2年生存率为20.0%(11/55),而 TACE 组分别为56.36%(31/55)、7.27%(4/55)。Log -rank 检验结果显示肿瘤数量、分期、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等为大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与患者预后有一定关系。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原发性中晚期大肝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肿瘤数量、直径、分期等是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CT灌注成像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选择17例行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患者。在行肝穿活检前均行CT灌注成像。活检后送病理科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其MVD。结果肿瘤强化越明显,其相应的肿瘤MVD计数越多,肿瘤强化与相应的MVD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CT增强幅度与其MVD值有密切关系,可用于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共15例因食管完全性梗阻、复杂食管纵隔气管瘘患者及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无法经口插管至胃内充气,采用全程CT引导下使用21G穿刺针穿刺至胃内进行充气,然后将胃壁固定至腹壁,使用T型针穿刺胃壁建立胃造瘘通道,经可撕脱鞘置入带球囊的胃造瘘管,充盈球囊,移除可撕脱鞘,完成胃造瘘.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全程CT引导下完成胃造瘘治疗,治疗成功率达到100%,医生操作时间平均31 min.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如腹膜炎、胃结肠瘘及大出血发生,轻微并发症出现6例.3例造瘘口局部感染伴严重肉芽组织增生,经局部清创及消毒换药后痊愈;2例造瘘口食物外渗,更换更粗的胃造瘘管(17G)并重新固定后外渗停止;1例患者在2个月时出现造瘘管脱落,当即返回医院后更换胃造瘘管成功.结论 全程CT引导下胃造瘘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能谱CT术前诊断胃腺癌周围神经侵犯(PNI)的价值。方法 对27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胃腺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能谱CT扫描,测量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碘浓度(IC)和标准化IC(nIC);据术后病理报告将患者分为PNI组和无PNI组,对比组间病灶IC和nIC差异,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NI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C参数诊断PNI的效能。结果 270例中,术后病理证实123例PNI(PNI组)、147例无PNI(无PNI组);组间肿瘤厚度、Borrmann分型、(术前)临床T分期(cT)、CT报告淋巴结状态、病理T分期(pT)及病理N分期(p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NI组病灶静脉期IC(ICVP)、延迟期IC(ICDP)及静脉期nIC(nICVP)、延迟期nIC(nICDP)均高于无PNI组(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分期和nICDP是PN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示cT分期联合nICDP诊断PNI的曲线下面积(0.832)高于单一cT分期及IC参数(P均<0.0...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基于逐层匀场技术弥散加权成像(iShim-DWI)与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评估iShim-DWI对膀胱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依据TNM分期将其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组(n=34)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n=36),根据术后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CT(CTHA)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河南省肿瘤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44例, 其中33例为初治患者、8例为消融术后复发患者、3例为外科切除术后复发患者。术前增强MRI测量的肝细胞癌长径为5~44(17±8)mm。所有患者均先在DSA手术室经右股动脉置入5 F眼镜蛇导管或5 F肝管, 插管至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 随后将患者转运至CT手术室。经肝动脉留置导管高压注射对比剂, 行CTHA引导下经皮肝细胞癌射频消融。靶病灶及周边至少5 mm的安全边缘在CTHA显示为无强化的消融坏死区域作为消融终点。消融结束后拔针时消融针道, 最后拔除动脉导管及导管鞘。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术前MRI和消融前CTHA发现的病灶数量, 统计CTHA引导射频消融技术成功率及CHTA对比剂用量。结果 44例患者在消融前CTHA扫描时有13例患者发现术前MRI未能显示的额外病灶。44例患者术前MRI和CTHA显示的病灶数量分别为64和91个,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Z=-3.24, P=0.001)。1例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单发胃腺癌的腹部双期增强CT资料,将其分为训练集(n=97)和验证集(n=96),比较LNM (+)与LNM (-)肿瘤CT表现的差异。分别于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CT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相应影像组学标签;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CT参数及其影像组学标签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腺癌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建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胃腺癌LNM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差异。结果 训练集含54例LNM (+)和43例LNM (-),验证集含58例LNM (+)和38例LNM (-)。LNM (+)患者肿瘤厚度和阳性淋巴结占比均高于LNM (-)者(P均<0.05)。肿瘤厚度及淋巴结状态均为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并用于构建临床模型。淋巴结状态和静脉期影像组学标签是胃腺癌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以之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10和0.778,与临床模型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772、0.762,Z=1.11、0.27,P=0.27、0.78)。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胃腺癌LNM效能较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一致运动序列(IVIM)在预测和评价宫颈癌放化疗效果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62例接受同步放化疗(放疗+同步顺铂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MRI常规序列和双指数模型的IVIM序列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肿瘤最大径并根据疗效进行分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不同疗效组间IVIM参数值差异和各组治疗前后参数值差异.结果 (1)肿瘤稳定(SD)组治疗后ADC、D值高于治疗前(P=0.016,0.001);(2)肿瘤部分缓解(PR)组治疗后ADC、D值高于治疗前(P=0.01,0.01),D*值低于治疗前(P=0.044);(3)肿瘤完全消失(CR)组治疗后ADC、D和f值均高于治疗前(P=0.000,0.000,0.03),D*值低于治疗前(P =0.011);(4)治疗前SD组ADC依次低于PR组和CR组(P =0.000,0.000),但PR组和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4);SD组D值依次低于PR组和CR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000,0.003);SD组D*值高于其他两组,但仅SD组和C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SD组D*值高于PR组和CR组(P=0.000,0.004),PR组和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12).结论 宫颈癌治疗前IVIM序列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治疗前后IVIM参数值改变对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