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类成纤维细胞体外转化体系为模型研究致癌多步骤机制黄吉武,McCormickJJ(西安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毒理室西安710061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致癌研究室)以v─myc癌基因转染正常人成纤维细胞建立永生化的近二倍体细胞株MSU─1.1。该株具有由4...  相似文献   
2.
用ICR-191处理成人纤维细胞来诱发转化灶形成和抗6-TG突变以比较这两个不同的遗传终点效应。结果诱发的转化灶与抗6-TG突变频率都呈剂量相关的增加。通过利用在相同条件下接触同一诱变剂相同时间的处理后指数生期培养的同一细胞群,将细胞转化和诱主结合在同一试验中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体内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和人全血细胞培养非程序DNA合成作为终点指标,观察亚硒酸钠(Se)和抗坏血酸(Vc)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对MNNG诱发的原发性DNA损伤的对  相似文献   
4.
黄吉武 《毒理学杂志》1995,9(4):239-241
BaP反式二醇环氧化物诱发永生化人成纤维细胞的恶性转化黄吉武用致癌物诱发人类体外培养细胞的恶性转化的实验体系对阐明人类肿瘤发生的多步骤过程的细胞与分子机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多年来普遍证实人类细胞极难被诱发恶性转化。易于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也从未被单一的...  相似文献   
5.
6.
MSU-1.1细胞株是由v-myc癌基因转染下沉二倍体人成纤维细胞后所建立的生命期无限的近二倍体细胞株,使该细胞暴露于实验研究用广谱诱变剂ICR-191以建立体外细胞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剂量0.35及0.45μmol/L的ICR-191可使MSU-1.1细胞转化成具有转化灶形成能力和成瘤性的恶性转化细胞。本文支持永生化是人类细胞培养的多步骤的恶性转化过程的前提条件的假说。为建立的致癌物诱发细胞转化体  相似文献   
7.
近来有人对许多天然存在于食品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致突致/癌试验,有几种已被发现在体外能引起致突变作用。这一结果提示含黄酮类成分的食物和饮料可能有致癌的危险。槲皮黄酮是最常见并在体外试验中致突变性最强的一种黄酮醇类物质。本研究采用微核和宿主间介的体内试验测定槲皮黄酮的致突变性,为了解槲皮黄酮的吸收情况,先进行迁移试验并据此设计致突变试验。实验均使用10周龄小鼠,经口给予槲皮黄酮水或PBS悬液。迁移试验:为研究槲皮黄酮在消化道的分布,给予动物~(51)Cr标记的槲皮黄酮,在给药后不同时间处死,取出胃肠道并分成9段分别测  相似文献   
8.
对γ射线和BPDE诱发人成纤维细胞株MSU-1.1hprt基因突变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γ射线和BPDE都可诱发剂量相关的抗-6-TG突变。BPDE诱发的突变率为γ射线诱变率的6-8倍。对造成二者诱变率差别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化学物诱发的细胞转化和基因突变分别反映不同的遗传终点.通常的做法是在各自独立的试验中分别进行.本方法介绍了将这两个观察终点结合在同一试验中同步进行的技术,以便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为探明化学物遗传毒性的特征,以及可能的分子致癌机制提供资料与线索.[方法] 使用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或其他永生化细胞系.使用永生化细胞则便于进一步的成瘤性恶性转化鉴定和突变体的克隆定性.人成纤维细胞维持在补充10%小牛血清、抗生素和氢化考的松的Eagles ASP培养液中.细胞自液氮中取出,尽快消融复苏,增殖为足够的指数生长期细胞群.再按1×104细胞/cm2的密度接种,18 h后换以无血清培养液进行化学物处理,持续时间1 h.处理后每个浓度至少保证有1×106个存活细胞.经8~10 d突变表达期培养,细胞达80%汇合时,收获合并每剂量组所有细胞,同时建立hprt基因突变和转化灶形成试验.其受试细胞总数均为1×106.诱变试验细胞接种密度为450细胞/cm2,培养液含选择剂6-硫代鸟嘌呤,浓度为40 μmol/L.培养2周,中间换液1次.结晶紫染色后计数抗性突变细胞集落数.转化灶试验接种密度为900细胞/cm2,培养液中小牛血清含量为5%.培养6~7周,每周换液1次.亚甲蓝染色后计数转化灶.[结果] 使用不同的化合物,包括乙基亚硝基脲,乙酰氨基芴、苯并(a)芘和氮芥吖啶(ICR-191),对该联合试验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抗6-硫代鸟嘌呤细胞突变体形成率与转化灶形成率各自都显示很好的剂量-反应关系,而且两个观察终点的剂量-反应曲线斜率也大体一致.[结论] 本联合试验所设计的操作方法,能得到给以完全一致的实验处理,并经过相同突变表达期的同一细胞群.对此细胞群进行的联合试验,所获得细胞转化灶形成频率和突变频率的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同时分离的转化灶细胞和突变体细胞更适合作为成瘤性试验,以及突变特异性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材料,便于做进一步深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