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评估L5椎体次全切术后置入新型自稳定人工椎体的力学性能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腰骶段脊柱结核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提取1名健康志愿者腰骶段CT薄层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构建腰骶段(L3-S1)脊柱生理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将L5椎体及邻近椎间盘切除后,分别置入新型自稳定人工椎体和钛...  相似文献   
2.
<正>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一类主要因颈椎退变不稳引起的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症候群,也称之为Barre-Lieou综合征[1];在现有文献的研究中,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大部分学者比较认可的学说主要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体液因子学说以及本体感受器学说,但每一种学说都不能完整解释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而且这几种学说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进一步加强对颈性眩晕的认识,降低其误诊率,笔者就其发  相似文献   
3.
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切口椎板减压术与椎体成型术结合治疗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为该类型的骨折提供一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在椎体成型术之前,先采用小切1:7椎板减压、复位椎体后方突出的骨块,解除脊髓的压迫,然后直视下进行椎体成型操作.结果 手术时间60~89min,操作顺利,无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疼痛缓解,神经损经症状1个月内恢复正常.无后凸加重迹象.结论 采用小切口椎板减压术与椎体成型术结合治疗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椎体骨折,结合了常规椎板减压手术和椎体成型术两种手术的特点,同时在手术中可以有效避免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的可能.该项技术是治疗伴有神经受损症状的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突出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10例,根据MRI特点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并就分型和临床的关系,选择手术方式。结果两节段以下的各型突出,含有Ⅱ型或Ⅲ型突出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动力性颈椎不稳的各型突出,均应首选前路手术;三节段以上的Ⅰ型突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Ⅱ型或Ⅲ型突出,应选择后路手术。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颈前路骨化灶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3例颈椎OPLL患者均行超声骨刀辅助下颈前路骨化灶切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4~46个月,记录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末次随访时计算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手术疗效优良率;术后3、6、9、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或颈椎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后纵韧带骨化灶完全切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完全解除;手术时间80~160(118.1±19.3)min,术中出血量45~185(98.1±35.6)mL,术后住院时间2~3(2.2±0.4)d。43例患者随访(42.0±6.6)个月,术后6个月时均植骨融合良...  相似文献   
6.
腰骶段脊柱结核在临床比较常见,其发病部位特殊,解剖复杂,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均有其特殊性,其致残率高,危害大.早期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正确地掌握手术时间和手术方法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脊柱畸形发生率的关键.本院2002年7月至2006年10月采用双入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L4~S2)结核58例,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 1999年1月-2005年12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合并骨髓损伤病人226例,20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8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高热79例,呼吸功能障碍144例,肺部感染42例,低钠血症102例,泌尿系感染20例,应激性溃疡6例,深静血栓3例,喉上或喉返神经损伤6例,脑脊液漏3例,颈部血肿2例,内固定物松动2例,死亡12例.结论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非常多,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2.4岁;骨折椎体:T115例,T129例,L111例,L23例;既往手术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1例。手术方法:后路切除棘突、椎板,经侧方切除关节突、横突,部分切除椎体、骨水泥及上下椎间盘,神经减压,椎体间人工椎体固定,后路钉棒矫形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82.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96.2 mL。28例患者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19.8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的41.3°±10.3°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6.4°±2.5°,VAS评分由术前的(7.3±1.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5±1.0)分,JOA评分由术前的(8.4±2.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3±2.5)分,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可一期进行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病人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为23~65岁、平均(51.3±8.4)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通过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人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 SAC)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3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7~35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呼吸困难1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渗液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症状后均好转。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及寰枢椎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时,寰枢椎间植骨均获得较满意的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36例病人JOA评分、SAC及NDI分别为(14.36±1.69)分、(14.58±1.86) mm、19.24±7.57,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9例非外伤病人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活动度相比术前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可有效复位、牢靠固定,且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髂骨钉棒系统固定及腰髂间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19例骶骨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均采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行腰椎-髂骨间固定,植骨融合,其中16例行前后联合入路肿瘤病灶清除,3例行单纯后路切除肿瘤.为避免肿瘤切除时大量出血,预先采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8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3例行单侧髂内动脉结扎,4例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3例术前1天行DSA栓塞双侧髂内动脉,1例病变范围小较局限的患者没有对髂血管进行特殊处理.结果 术后6~48个月随访,1例大小便障碍无明显改善,1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1例尾端切口皮肤坏死,1例在术后18个月肺转移死亡;其他患者术后1~3周下床活动,效果满意,腰骶部疼痛基本缓解及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无断钉断棒及内固物松动,腰椎稳定性好,未见下沉现象.结论 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内固定及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有利于保持腰椎和骨盆稳定性,术后可明显缩短患者卧床时间,远期可明显减少由于腰骶-骨盆间不稳而引起的各种疼痛和不适,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