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75篇
特种医学   19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反映胶质瘤恶性度的价值.方法41例病理证实胶质瘤,原发39例、复发2例,行MR及MRS扫描,MRS数据经残差Z分数统计模型及LLI、Lip/Cho等指标划分肿瘤边界及不同代谢区,并结合MRI结构成像,划分出肿瘤的高代谢活性区、肿瘤浸润边界、坏死区及乏氧区.结果肿瘤浸润边界均超过MR常规图像上的肿瘤边界.Ⅱ级肿瘤高代谢活性区大部分位于肿瘤区内,但Ⅲ、Ⅳ级则大部分位于肿瘤边界;随肿瘤恶性度升高,肿瘤出现了坏死区及乏氧区.结论MRSI对确定肿瘤恶性度及划分肿瘤边界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ASL)与动态磁敏感对比(DSC)MRI在急性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发病3d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采用3.0TMR行脉冲式ASL和DSCMR检查。观察2种技术的灌注表现,包括灌注不足、正常灌注、延迟灌注、过度灌注等,采用Mann—Whitney检验做定性分析。在扩散加权成像显示的病变部位及对侧正常半球的镜像区域分别确定3个感兴趣区(ROI),测量信号强度并计算信号强度比(病侧/对照侧),并将结果做配对t检验。结果定性分析显示27例患者中,2l例2种技术检查结果一致(灌注不足14例,正常灌注5例,过度灌注2例)。6例2种技术不一致,其中4例ASL显示灌注不足而DSC显示延迟灌注,2例ASL显示正常灌注而DSC显示延迟灌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量分析示,2种技术的病侧与对照侧信号强度比值ASL为0.7l±0.46,DSC为0.73±0.4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性ASL技术在检测灌注异常时与DSCMRI有相似的敏感性;ASL可与常规MR检查相结合,为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T1WI在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平面回波(EPI)技术的发展,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血流灌注成像(PWI)已经用于临床,并在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区血流灌注变化,以及相关病理、生理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毫无疑问,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必将使我们对急性脑缺血...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分叉血液动力状态的计算流体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结合血管影像显示在体颈动脉分叉的血流动力状态.方法选取1例志愿者,采用Siemens多层螺旋CT机行左侧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CTA),扫描所得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后处理后,用CFD方法计算并显示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1)该血管血液流率均值范围为0.04~0.36 m/s,颈外和颈内动脉的内侧壁(均以分叉顶点为参照)可见一高血流速区,球部可见较大片低血流速区;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外动脉近端均可见血液涡流与回流.(2)血液绝对压、静态压和动态压的均值范围分别为100 266.70~101 615.90 Pa、-10 58.34~290.88 Pa、6.12~553.25 Pa;(3)管壁切应力均值范围为0.59~5.35 Pa,在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后壁显示大范围的低切应力区,最低约为0.25 Pa,颈外动脉前外侧壁存在一小范围低切应力区.结论CFD方法结合血管影像能计算并显示在体颈动脉分叉的个体化血液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了15例脑AVM的MRI表现。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21—62岁)中,7例有出血史,8例有癫痫史。MRI检查距脑出血的时间分别为:2周1例、6周2例,其余为1年以上。患者均做了全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MRI磁场强度0.5T,并加用头部表面线圈。图像矩阵256×256,象素1mm。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_1/T_2加权象时TE=50ms,TR=1600ms(冠状面为1700MS)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揭示健康人Broea区与其他脑功能区间的纤维联系规律。方法 健康成人20名,采用Siemens Trio 3.0T MR仪及工作站行数据采集和后处理及Broea区(B45和44区)纤维追踪,分析由语言功能区发出的神经纤维分布和走行。结果 BroeaB45区纤维束平均值左侧为428束,右侧相应脑区为416束,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6,P〉0.05);B44区纤维束平均值左侧为432束,右侧相应脑区为344束,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4,P〈0.05)。B45区部分各向异性左侧平均为0.336,右侧同区为0.317(t=-3.656,P〈0.05);B44区左侧平均为0.342,右侧同脑区为0.342(t=0.093,P〉0.05)。弓状纤维束平均左侧为199束,右侧为205束(t=-0.465,P〉0.05);平均部分各向异性左侧为0.385,右侧为0.375(t=1.912,P〈0.05)。Broea区发出纤维走行和分布,主要向前上到额叶前部内侧面皮层下,过胼胝体到对侧相应结构,向外下穿外囊向后经颞叶到枕叶,向内下穿苍白球和内囊后肢向下行。结论 Broea区及其相关的纤维结构形成重要的语言纤维环路结构,结构完整是完成语言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培毅 《当代医学》2001,7(3):22-25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了人脑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应用前景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我是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分配到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北京天坛医院作神经放射影像诊断工作.毕业后的头两年,我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医学科技论文,在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组织的中青年论文比赛中也获过奖.但都对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观察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室管膜下瘤和30例星形细胞瘤的平扫和增强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者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病变纵轴长度、椎体数目、生长方式、T1WI信号、T2WI信号、有无强化、边界是否清楚、是否有囊变、是否有脊髓空洞、是否有瘤周水肿的差异.结果 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T1WI信号、T2WI信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脊髓室管膜下瘤纵轴长度大于星形细胞瘤(t=3.21,P <0.05),椎体数目亦多于星形细胞瘤(t=2.58,P <0.05);脊髓室管膜下瘤多无强化、呈偏心生长、边界清、无囊变及瘤周水肿,与星形细胞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3、10.63、15.42、4.67、13.67,P均 <0.05).两种肿瘤脊髓空洞均少见.结论 肿瘤生长方式、边界及瘤周水肿等MRI表现有助于鉴别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10.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脑缺血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在慢性脑缺血灌注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健康志愿者5例,临床表现为慢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11例。使用3.0TMR成像系统对受试者除行常规MR平扫外,还行Q2TIPS的ASL扫描。观察所得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彩图有无灌注减低区,对灌注减低区采用注量变化程度来显示灌注变化的情况。结果在健康志愿者,ASL技术可清楚显示脑灰质、白质及深部核团的不同血流分布,灰质血流量明显高于白质。在11例颈内动脉系统脑缺血患者中3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其ASL灌注图显示双侧脑血流分布对称,无rCBF减低区,余8例患者共发现17个区域的rCBF较健侧明显减低。结论ASL可用于脑缺血患者的脑组织灌注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