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对bcr-abl转化细胞中的抗凋亡基因Surv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伊马替尼作用后32Dcl3和32D-bcr-abl细胞Survivin表达变化。克隆和构建Survivin启动子与荧光素酶基因融合的报告载体,采用缺失突变和点突变方法鉴定Survivin启动子上伊马替尼相关的作用元件。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c-myc和Surivinv启动子的结合作用。应用10058-F4抑制c-myc活性,观察其联合伊马替尼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伊马替尼显著抑制bcr-abl转化的32D-bcr-abl细胞中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证实c-myc与Survivin启动子上E-box元件结合。10058-F4能够增强耐药细胞系K562/G01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结论 伊马替尼可能通过c-myc调控Survivin的转录表达,干预c-myc活性有望成为白血病耐药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PAD)的临床疗效及存在问题。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自愿接受APBSCT的24例(32条患肢)PAD患者,所有患者每日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动员,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悬液,总量96~120 ml,MNC总数(84.06±21.39)×108,CD+34细胞(25.02±15.76)×107,MNC悬液按2 cm×2 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肌肉内注射。移植后3个月评估疗效。结果 APBSCT后3个月,87.5 %患肢冷感缓解;81.2 %患肢疼痛缓解;64.6 %溃疡面缩小、愈合;65.6 %患肢的踝肱比值(ABI)增加;14例(19条患肢)行血管造影评估,78.9 %患肢有不同程度的侧支血管形成,1例行截肢术。结论 APBSCT治疗PAD安全有效,该方法处于临床治疗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氟达拉滨对难治、复发的淋巴细胞系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方法 氟达拉滨 2 5 mg/M2 /d×5天 ,静滴 ,每 2 8天一疗程 ,连用 4~ 6个疗程。恶性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加长春新碱 2 mg/周、地塞米松 1 0 m g/日× 1 4天。结果 治疗后 5例病人 1例完全缓解 ,3例部分缓解 ,1例死亡。结论 初步的治疗及观察提示氟达拉滨对淋巴细胞系恶性肿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引进国外专家促进医院发展的可行性。方法:针对医院发展的薄弱环节,联系相应的外国专家来华肌助医院发展。采用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分析成功案例的经验。结果:引进外国专家成功地协助医院部分学科的建设,但由于是跨国协作项目,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有一些学科的引智工作并不理想。结论:引进外国专家促进医院发展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需要在引智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项目,得到领导的支持,找到合适的专家,合理设计项目的流程,并且在外国专家在华工作期间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回国后要保持必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患儿采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与未采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的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患儿,其出院时的情况较未采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的患儿好。对比两者纠正APTT延长的时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环磷酰胺(CTX)或E-CHOP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SC)成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7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均行CTX或E-CHOP化疗联合G-CSF动员采集HSC,对其成功率(CD34~+细胞≥2×10~6/kg)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全组75例患者共行86次动员采集,平均采集CD34~+细胞数为3.22(0.12-22.28)×10~6/kg,采集成功率为70.67%(53/75)。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采集前化疗疗程数和疾病状态与HSC采集成功率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不同性别、年龄、疾病分型、ISS分期和动员方案均无显著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采集前化疗疗程数与HSC采集成功率呈正相关(OR=2.95,95%CI:1.60-5.41,P0.01),而与采集前疾病状态并无显著关系(OR=1.01,95%CI:0.88-1.16,P=0.89)。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性别、疾病分型、ISS分期和动员方案对HSC采集成功率均无明显影响,并且采集前化疗疗程数较少(5)的患者HSC采集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使用非那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非那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否必要。方法选取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期间需要治疗性输注红细胞的患者337例次,分成两组,一组输血前预防性使用非那根(预防组),另一组输血前不预防使用非那根(对照组)。观察两组之间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预防组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2.89%,对照组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4.2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输血前预防性使用非那根无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高龄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收的高龄DLBCL患者34例,其中10例采用单纯的CEOP化疗方案,24例采用利妥昔单联合化疗的R-CEOP治疗方案。比较2种治疗方案下患者近期疗效、长期随访生存率、不良反应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结果采用R-CEOP治疗方案的患者近期总有效率为66.7%(16/24)、长期随访生存率第1、2、3年为87.5%、75.0%、54.0%,显著高于CEOP组[近期总有效率50.0%(5/10),第1、2、3年长期随访生存率为81.8%、60.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及严重程度低于CEOP组(80.0%),血清中Ig G、Ig A、Ig M发生降低变化的百分比(72.7%、77.3%、72.7%)高于CEOP组(20.0%、30.0%、30.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高龄DLBCL疗效确切,高龄DLBCL患者对大部分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但利妥昔单抗易使高龄DLBCL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降低而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异质性的浆细胞肿瘤,预后不良。本研究旨在探讨MM患者的预后因素和临床适用的分期。方法收集1998年12月至2010年5月67例确诊MM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并将患者分别按照Bataille分期、Durie-Salmon(DS)分期和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法进行分期,进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评价MM预后因素,比较三种分期法的生存情况。结果 67例患者男41例,女26例,中位年龄62岁,中位生存期33个月,2年生存率74.1%,5年生存率25.6%。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骨髓浆细胞总数、白蛋白、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乳酸脱氢酶、血钙、尿酸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β2-MG、白蛋白、肌酐和年龄为独立预后因素。DS分期中三期间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ISS分期和Bataille分期中,Ⅱ期和Ⅲ期的生存期存在统计学差异,而Ⅰ期和Ⅱ期的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M患者高β2-MG、低白蛋白、高肌酐、高龄者预后较差。DS分期对我国患者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6岁,2007年6月19日因发现右腋窝肿块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肝脾无肿大,骨髓活检正常。颈部淋巴结病理:淋巴浆细胞淋巴瘤,CD20、Bcl-2、CD79均阳性,Bcl-6、CD3、CD5、CD56均阴性,CD38部分阳性。骨髓细胞学未见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