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LKB1基因缺失是引发子宫内膜癌的一个重要原因.建立由p53loxploxpLKB1loxploxp双缺失致子宫内膜腺癌的小鼠模型,为研究子宫内膜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6周龄p53和LKB1小鼠雌雄各2只.PCR鉴定拟诱导模型小鼠的基因型.显微镜下将Ad5-CMV-Cre(AdCre)腺病毒注射到p53loxploxpLKB1loxploxp基因型小鼠的一侧子宫内,诱导子宫内膜肿瘤形成.HE切片染色确定子宫肿瘤的类型.结果 成功获得基因型为p53loxploxpLKB1loxploxp的转基因小鼠.经PCR鉴定目的基因含有loxp位点.该小鼠子宫AdCre腺病毒注射后最早第2周出现不典型增生,4周时约25%HE切片染色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癌,而未注射侧子宫正常;12周左右出瘤率为100%,荷瘤生存时间≤34周.LKB1loxploxp与p53loxp LKB1loxploxp基因型小鼠注射侧子宫20周出瘤率约为33%,荷瘤生存时间平均为52周.结论 小鼠模型病理学示,腺体不规则,腺管排列拥挤、紊乱,异型性细胞增多,可见核分裂像,符合子宫内膜腺癌特征.通过显微注射AdCre腺病毒于小鼠子宫内,成功敲除p53及LKB1基因,建立子宫内膜腺癌转基因小鼠模型.该模型成瘤时间短,出瘤率高,其病理表现与人类子宫内膜腺癌类同,是研究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理想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托泊替康化疗治疗铂类耐药复发卵巢上皮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铂类耐药复发卵巢上皮癌患者42例,其中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托泊替康化疗22例(放化疗组),单药托泊替康化疗20例(单纯化疗组)。放化疗组以15MV X线行三维适形照射,1.8~2.0 Gy/次/d,5次/周,总剂量45~65Gy,平均中位剂量为52.5 Gy。于放疗开始后第1周行托泊替康化疗2.0 mg/m2,第1、8、15天给药,每28天重复。单纯化疗组于第1周开始行托泊替康化疗4.0 mg/m2,第1、8、15天给药,每28天重复。   结果   放化疗组、单纯化疗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8.5(2~37.7)个月、10.8(1.5~29.6)个月;总缓解率分别为42.1%(8/19)、11.1%(2/18);临床获益率分别为68.4%(13/19)、22.2%(4/1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中位疾病无进展期分别为9.8、6.6个月,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0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7、12.5个月,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Ⅲ度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3%(5/19)、16.7%(3/18);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分别为21.1%(4/19)、22.2%(4/1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托泊替康化疗对铂类耐药复发卵巢上皮癌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复发患者的补救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控制营养状况评分探索腹盆腔及消化道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营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期间发生两次手术,且具有评估所需全部数据的87例患者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手术级别1∶1配对组成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采用配对χ2或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择期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为0.6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4分、术前贫血、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术前1个月体重减少≥2 kg、手术持续时间≥5 h、术中出血量≥250 ml组非计划再手术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ONUT评分≥4分、术中出血量≥250 ml及术前1个月体重减少≥2 kg是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免疫营养状况不良是腹盆腔及消化道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纠正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Ⅰ B1~ⅡA2期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预后,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06 12-2013-06-30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除术284例Ⅰ 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在284例患者中有盆腔淋巴结转移82例,转移率为28.9%.其中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3%(15/28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8%(8/284).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是髂总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为髂总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41,P=0.001.髂总淋巴结阳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21.2%.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血管间隙浸润(OR=2.6,P=0.01)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OR=9.3,P<0.01)均为早期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早期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是其独立高危因素,而且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较差.若术后病理显示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补充放化疗时,建议采用调强适形放疗,同时建议其靶区勾画的范围上界达到腹主动脉旁.  相似文献   
5.
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被视为恶性肿瘤标准化诊疗的核心要素,但目前普遍施行的MDT组织形式尚存在较多问题,如需耗费较多的临床资源与时间成本,效率不高,缺乏对参与专家诊疗活动的管理,结论方案的执行不具有强制性等。作者总结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MDT的实践。包括网络化大比例覆盖初诊恶性肿瘤患者MDT体系的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