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规范开展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临床试验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目前,除继续致力于基础研究之外.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一些新的干预策略的临床试验,而细胞移植是其中较为活跃的方向。在此方面,国内部分研究者或医疗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单纯从接受治疗的病例数量上看,可以说走到了国际的前列。但由于涉及到严格临床试验的某些原则,加之作为一种复杂疾患及非药物临床试验的特殊性,对这些工作目前也存在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体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长期培养的可能性。方法自成年Wistar大鼠红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克隆培养、成骨分化、成脂肪分化鉴定其特性,取第3代细胞重新接种,经b-FGF预诱导及β-巯基乙醇诱导后,换维持培养液维持培养。结果本实验分离培养的细胞克隆形成率64±1.4%,具有成骨及成脂肪分化能力。成神经元诱导分化0.5h后,多数细胞即开始呈现出神经元样外观,5h后绝大多数细胞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外观,维持培养1周后,大多数细胞继续维持神经元样外观,72±3.6%的细胞MAP-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结论本实验中分离培养的细胞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经诱导后,超过半数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我们优化的培养体系中,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可存活1周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异种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神经功能恢复,从而为临床应用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5只,致左侧坐骨神经1 cm缺损,以等粗兔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修复.每2周测定坐骨神经指数,移植后4个月动物麻醉后暴露移植段神经,刺激近侧神经干、于同侧胫后肌群记录运动诱发电位,之后取移植段神经切片后行HE组织化学及NF-16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物未被宿主排斥,大量神经纤维长入移植物,神经电生理及坐骨神经指数显示宿主坐骨神经功能有部分恢复.[结论]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可以作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经局部微注射后在成年大鼠脊髓内存活、迁移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 成年大鼠脊髓半横断后,损伤部位脊髓内注射经Hoechst标记的异体大鼠BMSCs,存活2个月后损伤部位脊髓切片观察细胞局部存活、迁移情况,同时行甲基受体蛋白-2(MAP-2)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注射点周围可见密集的Hoechst标记细胞存活,细胞迁移主要沿脊髓纵轴方向并跨过损伤区,迁移距离超过0.5 cm,同时可见少量细胞沿水平方向迁移到注射点周围远隔部位,有少量移植细胞(少于10%)表现为MAP-2或GFAP免疫反应阳性.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移植BMSCs,移植细胞可在局部良好存活、增殖,并向损伤区迁移,少量移植细胞可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实验证实 ,嗅神经鞘细胞 (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可促进多种神经元轴突的生长 ,如背根节神经元、视网膜节细胞以及向脊髓投射的皮层神经元、前庭神经元、中缝核神经元 ,等等。近年OECs移植用于脊髓损伤后再生研究 ,已成功促进下行传导路纤维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1] 。但目前就OECs对脊髓后角神经元的作用目前还缺乏研究。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观察原代培样的OECs对胚胎脊髓后角神经元的突起生长有无促进作用 ,从而为进一步的体内移植实验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 :OECs原代培养采用 3…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量T4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横纵径相关数据并探讨其意义。方法:12例随机成人胸椎,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23岁(19~28岁)。采用病例自身对照分组,即同一病例、同侧T4椎弓根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对照。所用设备为GE公司Lightspeed16排螺旋CT,自T3至T5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参数:椎弓根横径、椎弓根-肋骨复合体横径、椎弓根纵径、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纵径、椎弓根-肋骨复合体重叠纵径。结果:T4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的椎弓根与肋骨部分重叠,椎弓根横径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横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纵径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纵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肋骨复合体重叠纵径与椎弓根纵径或复合体纵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4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椎弓根与肋骨是部分而非完全重叠,且椎弓根或复合体的纵径均不能等同于重叠纵径。  相似文献   
7.
8.
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原位微波灭活术后下肢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原位微波灭活治疗后下肢功能。方法2006年7月~2007年11月采用微波原位灭活方法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18例,其中骨肉瘤12例,骨巨细胞瘤6例;男10例,女8例;位于股骨远端12例,胫骨近端4例,腓骨近端2例;Enneking肿瘤分级ⅠB期8例,ⅡB期10例;平均随访10.7个月。结果18例均存活,无术后感染、皮肤坏死病例,术后未发生灭活骨段骨折、肿瘤广泛转移,肿瘤局部复发1例(术后4个月),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下肢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下肢功能:优14例,良2例,中1例,差1例。结论原位微波灭活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可获得优良的肢体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活检胸腰椎椎体病灶,分析其在脊柱疾患诊断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145例脊柱椎体病灶患者,胸椎87例,腰椎58例,其中单一椎体94例,多发椎体51例.为明确病理诊断,常规行X线监视下(C型臂或G型臂)穿刺活检,使用骨穿刺针(意大利Gallini S.R.L公司).结果 本组145例,其中141例穿刺成功,4例中途放弃或穿刺失败.穿刺用时10-45min,平均20min.穿刺标本送检后,获得明确病理学诊断130例,阳性率为89.7%.结论 X线监视下穿刺活检是胸腰椎椎体病变明确诊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浓度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BMPIII与BMPIV活性多肽在大鼠体内异位成骨情况,来评价两种多肽在动物体内骨诱导能力;并与已检测BMPI0.4 g/L浓度进行对比,以选出最优多肽组及浓度。方法 应用随机抽签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A、B、C、D、E、F、G、H组),每组6只。将2种多肽的三种不同浓度(0.2 g/L、0.4 g/L、0.8 g/L的BMPIII和0.2 g/L、0.4 g/L、0.8 g/L的BMPIV)分别与羟基磷灰石聚乳酸(hydroxyapatite and poly lactic acid,HA/PLA)组成复合材料植入大鼠臀部肌肉浅层,A、B、C、D、E、F组;将0.4 g/L浓度BMPI多肽与HA/PLA组成的复合材料植入的实验对照为G组,仅植入HA/PLA框架材料空白对照为H组。术后3周摄背部正位X线片;术后5周时进行X线、CT照射。并于术后3周、5周分别取出标本,采用HE、Masson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应用Masson染色评分并进行非参数统计分析大鼠术后5周的成骨特性。结果 所有动物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观察期间,动物饮食、活动良好,伤口愈合良好,全部存活。植入材料各组硬度均增加。(1)X线检查:术后3周,手术植入多肽材料部位均有轻度模糊显影区,其中C、F组显影明显;术后5周,A、D组植入区内有较浅显影,B、E、G组有较浅较大显影,C、F组显影较明显;H组未见明显显影。(2)CT显示:除A、D组可见较模糊低密度显影外,B、C、E、F、G组均显影明显,H组未见显影。(3)HE染色:植入多肽材料的各组术后3周可见少量成骨细胞长入多孔材料,贴附于孔壁;术后5周材料部分降解,其中B、C、E、F、G组有较多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形成,H组框架材料分解极少。(4)Masson染色:术后3周,A、D组在降解材料周围仅有少量软骨胶原形成,且B、C组和E、F组软骨胶原量分别明显多于A组和D组,G组蓝色面积较小,H组降解材料周围软骨胶原极少;术后5周,植入多肽材料的各组蓝色面积明显多于术后3周,H组降解材料周围软骨胶原较少,仅见少量蓝色软骨胶原形成。(5)Masson评分:B、C、E、F组分别为(2.22±0.45)分、(2.44±0.3)分、(2.28±0.25)分、(2.44±0.35)分均明显大于A组(1.06±0.39)分、D组(0.72±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E、F组各组间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评分(2.67±0.30)分较B、E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评分最少,为(0.222±0.27)分。结论 BMPIII与BMPIV两种活性多肽人工复合材料均具有骨诱导能力;0.4 g/L和0.8 g/L浓度骨诱导能力较0.2 g/L浓度大;0.4 g/L BMPI骨诱导能力较BMPIII与BMPIV大,更适于成为骨诱导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