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在全胃切除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间26例全胃切除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和吻合口瘘发生.随访12个月至25个月,平均17.4个月.其中钡餐检查11例,代胃容量均在300ml以上,排空时间为30min~120 mm.术后6个月、12个月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为6例和2例.与术前相比,术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结论]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是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术式,手术操作简便省时,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热量肠外营养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的应用. 方法 59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29例低热量肠外营养组(低热量组)和30例常规肠外营养组(常规组),术后第2天起低热量组给予84 kJ·kg-1·d -1的肠外营养支持,常规组给予126 kJ·kg- 1·d-1的肠外营养支持,共6 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期间的并发症、血清蛋白、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血糖、肝功能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结果 低热量组和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9% [11/29)和43.3%(13/30),以肺部感染为主(P>0.05);术后3d及6d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常规组与低热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均降低,CD8-值升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两组C反应蛋白术后3d比术前明显升高,术后6d比术后3d降低(P>0.05);两组血糖术后3d、6d逐渐降低(P>0.05);术后肝功能指标均升高,术后3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d时常规组仍持续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热量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癌根治术中脾损伤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脾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的710例胃癌根治术中发生31例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脾损伤的发生率为4.37%.Ⅰ级脾损伤22例,Ⅱ级6例,Ⅲ级3例.脾网膜束带撕裂21例,上极胃脾韧带撕裂8例,深部拉钩脾损伤2例.保脾成功29例,其中单纯电凝止血12例,电凝加医用生物胶和明胶海绵止血7例,大网膜或肌瓣介导电凝止血10例;全脾切除2例.结论胃癌根治术中脾损伤是常见并发症.应根据损伤的程度、部位、病人状况等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组织介导电凝止血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术中脾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 Ⅱ式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对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糖代谢的影响,探讨适合此类患者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方法回顾性观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5kg/m^2的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在接受胃癌D2根治加BillrothⅠ式(A组,16例)和Billroth Ⅱ式(B组,17例)手术前后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糖尿病治疗措施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后6月时仅BMI降低明显(P=0.0095),但B组的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均较为明显(P〈0.05)。A组患者手术前后治疗措施无明显改变(P=0.4046),而B组改变较明显(P〈0.05)。2组间术前的治疗措施基本相同(P〉0.05),到术后6月时B组与A组间差异明显(P〈0.05)。2组均无治愈患者,但B组中糖尿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胃癌D2根治加Billroth Ⅱ式消化道重建术后糖尿病可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胃癌患者尤其是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多有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营养支持治疗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恢复以及提高对进一步治疗的耐受性有积极的作用。术后患者的肠外营养供热标准一般在125kJ·kg·d^-1左右。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术后摄入过高的热量会加重患者的代谢负担,易引起高血糖、肝功能损害等代谢紊乱和并发症,由此提出危重或术后患者“允许性低热卡摄入”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Tiam1与胃癌侵袭及转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胃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探讨Tiam11与胃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53例不典型增生组织、86例胃癌及40例淋巴结转移灶中Tiam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Tiam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表达(11.9%)显著低于不典型增生组织(49.1%)、癌组织(83.7%)和淋巴结转移灶(90.0%),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胃癌组织浸润深度的增加及伴有淋巴结转移,Tiam1蛋白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但Tiam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组织类型无关(P>0.05).结论 随着胃癌的侵袭及转移,Tiam1表达呈上升趋势,与胃癌进展转移呈正相关.Tiam1基因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甲状旁腺素(PTH)测定联合预防性补钙对防治术后低钙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患者102例,根据术后1h测定的PTH水平分为A组(39例,PTH<15 ng/L)和B组(63例,PTH≥15 ng/L).术后A组予以静脉补钙3g/d,连续补钙5 d;B组予以常规补液,不予以补钙.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2、3、7、30天的血钙及PTH水平,观察并记录术后是否出现症状性低钙血症,两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A组术后第1、2、3、7、30天的血钙水平分别为(2.09±0.05)、(2.02±0.04)、(2.12±0.04)、(2.22±0.07)、(2.35±0.06)mmol/L,B组分别为(2.07±0.05)、(2.03±0.04)、(2.14±0.04)、(2.22±0.06)、(2.34±0.04)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2、3天的PTH水平分别为(11.92±2.17)、(5.80±1.69)、(9.73±2.31)ng/L,B组分别为(19.92±5.37)、(12.84±2.43)、(15.93±5.17)ng/L,A组第1、2、3天的PTH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术后第7、30天的PTH水平分别为(23.98±7.31)、(46.07±5.62)ng/L,B组分别为(24.90±6.45)、(45.22±7.42)n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发生术后症状性低钙血症的例数分别为5例(12.8%)及6例(9.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甲状腺全切除术后1 hPTH水平低下的患者早期予以预防性补钙有利于防治术后低钙血症,有助于甲状旁腺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42例GST的临床病理特点、术中所见与病理、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G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47.62%)。术前内镜、CT、胃造影、活组织检查确诊率低,分别为7/40、5/28、2/14和4/40。瘤体直径≥5.5cm、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存在溃疡、肿瘤坏死在恶性和潜在恶性GST中的比例分别为20/28、21/28、13/28、20/28,而良性CST中分别为3/14、4/14、2/14、0/14。所有病例行手术治疗,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包括胃壁全层楔形切除8例,胃部分切除13例,大部切除16例,全胃切除5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5例,胃周淋巴结清扫11例,淋巴结转移2例。随访0.5~11年,随访38例,失访4例。胃壁复发、腹膜腔和肝转移各1例,再次手术。结论 胃间质瘤具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瘤体直径≥5.5cm、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存在溃疡坏死、肿瘤质较软、表面血管怒张等为恶性可能。术中综合评估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判断良恶性;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最根本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术中处理胆囊床胆漏1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囊切除后胆囊床胆漏临床上并非少见 ,这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常见原因之一 [1]。术中发现至关重要 ,可避免因此而发生的术后胆漏。作者医院自1995年2月~2001年1月作胆囊切除术共2238例 ,术中发现胆囊床胆漏11例 ,占0.49%。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3例 ,女性8例 ;年龄32~68岁 ,平均48.7岁 ;择期胆囊切除术10例 ,急症胆囊切除术1例。胆囊床胆漏的诊断依据为 :切除胆囊后用洁白盐水纱布多次轻蘸胆囊床表面时发现纱布有鲜黄色胆汁染色 ,同时发现胆囊床表面某处有胆汁黄染。全部病例有上述表现 ,…  相似文献   
10.
全胃切除连续间置空肠代胃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在全胃切除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间26例全胃切除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和吻合口瘘发生。随访12个月至25个月,平均17.4个月。其中钡餐检查ll例,代胃容量均在300ml以上,排空时间为30~120min。术后6月、12月出现返流性食管炎分别为6例和2例。与术前相比,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是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术式,手术操作简便省时,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