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制备胡桃醌(juglone,Jug)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Jug-PLGA-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特征及对A375细胞的体外影响。方法:采用乳化挥发法制备Jug-PLGA-NPs,对其粒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体外释放特征进行考察;荧光显微镜观察PLGA-NPs在体外细胞的摄取情况,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测PLGA-NPs在BALB/c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后体内的分布;用噻唑蓝(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检测其对A375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检测;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Akt(p-Akt),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制备的Jug-PLGA-NPs平均粒径为(149.6±21.5) nm,包封率为(68.39±2.51)%,载药率(5.07±0.98)%,具有良好的缓释特征。PLGA-NPs在体外细胞摄取和体内活体成像中具有良好的穿透和靶向性能。不同浓度Jug-PLGA-NPs均能明显抑制A375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呈明显时间浓度依赖性(P0.05),且48 h作用略优于等浓度Jug;其机制可能与调节Akt磷酸化水平,下调cyclin D1表达(P0.05),阻滞细胞于G0/G1期有关(P0.05)。结论:负载Jug的PLGA纳米微粒制备简便,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肿瘤靶向及抗肿瘤能力,为未来Jug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剂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实验室前期自行合成的5种配比的顺铂纳米粒子在体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通过开环聚合法制备mPEG-PCL两嵌段高分子和末端带有羟基的PCL,在开环聚合反应时,控制PEG和PCL的比例,合成不同亲水/疏水比例的聚合物。采用优化的w/o/w双乳化扩散/挥发法,制备负载顺铂药物的纳米粒子。采用MTT法研究其在体外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及SGC-7901的抗肿瘤活性,并在BGC-823及SGC-7901上验证空白纳米粒子的毒性。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5种配比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均呈现一定的异质性。所有纳米粒子均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纳米粒子的配比不同,其粒径、载药量等方面的性质也存在一定差异,体外抗肿瘤效果则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应当选择最佳配比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对恶性肿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被研发应用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复杂的肿瘤微环境,抗肿瘤药物常难以渗透至肿瘤组织深部,导致生物利用度低,抗肿瘤作用减弱。肿瘤穿透肽(tumor-penetrating peptide)iRGD化学连接在纳米载体表面或者与纳米载体联合给药,促进药物渗透至肿瘤组织深部有效发挥抗肿瘤作用,是目前肿瘤靶向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回顾并总结了iRGD在抗肿瘤靶向纳米递药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结果都显示了肿瘤穿透肽iRGD在肿瘤靶向治疗中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并明确肿瘤细胞膜纳米粒载药系统的体外应用价值.方法 本实验设计并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肿瘤细胞膜纳米粒载药系统.该系统以肿瘤细胞膜为载体,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内核,负载香豆素-6(Coumarin-6)作为荧光探针.在体外通过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成像分析并评价肿瘤细胞膜纳米粒(CNPs)及红细胞膜纳米粒(RNPs)、脂质体纳米粒(LNPs)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差异.结果 CNPs可粘附到肿瘤细胞表面,且肿瘤细胞对CNPs摄取最多.结论 肿瘤细胞膜纳米粒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递药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微滤膜和外周血循环单通道闭合环路装置的结合来有效富集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方法:使用均匀分布有直径为10 μm大小微孔的派瑞林微滤膜;采用肺癌H1975细胞系,以不同浓度混入健康受试者外周血,体外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微滤膜对肿瘤细胞的捕获率;进一步二代测序实验验证了基于微滤膜捕获肿瘤细胞行基因突变检测的敏感性。体内实验在猪模型中,验证该单通道闭合环路装置的安全性。结果:使用微滤膜可以在肺癌H1975细胞系样本中获得85.00%的捕获率。在一定的细胞浓度下,基于微滤膜捕获的肿瘤细胞可有效实现基因突变的检测,并且通过猪模型初步确定了装置的安全性。结论:基于微滤膜的单通道闭合环路装置是一种可实现高通量、高效的CTCs捕获设备,为后续CTCs的高效富集及基于CTCs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检测、实时个体化治疗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原发灶不明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类罕见且预后不良的恶性肿瘤,分析和寻找原发灶、组织类型或分子免疫特征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精准医疗背景下,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以利用肿瘤组织或外周血标本从基因层面对这类患者进行检测以指导诊断与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本文针对NGS样本的选择、NGS指导下的CUP患者的组织溯源、分子特征、指导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用超声法制备一种新型可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负载姜黄素(curumin,Cur)红细胞膜纳米粒子(Cur-RBCNPs)。通过比较不同参数制备所得纳米粒子的粒径来优化Cur-RBC-NPs的制备条件,并考察其形态、粒径分布、稳定性、体外释放特性、细胞对纳米粒子的摄取及体外抗肿瘤效果等。结果表明,所制得姜黄素纳米粒子为较规则的圆球形,平均粒径为(245.7±1.3)nm,包封率为50.65%±1.36%,载药量为6.27%±0.29%,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体外实验中,纳米粒子能够被肿瘤细胞迅速摄取,Cur-RBC-NPs组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效果。负载姜黄素的红细胞膜纳米粒子制备方法简便,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和抗肿瘤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的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8.
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免疫治疗模式。通过回输经体外扩增活化的工程化免疫细胞,在患者体内激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然而,由于复杂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免疫细胞易发生耗竭,难以穿透肿瘤深处,导致其在实体肿瘤中的疗效有限。近年来,纳米材料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纳米材料可以促进免疫细胞扩增、回输后体内存活和在肿瘤中的穿透与浸润,有助于免疫细胞克服实体肿瘤组织中的物理屏障和免疫抑制微环境,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就目前纳米药物在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