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6年1月~1990年7月,笔者用中药治疗乳儿脾虚泄泻112例,与同期西药治疗100例乳儿临床疗效对比,中药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分组:212例患儿随机分为二组。中药组:男70例,女42例,共112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成像在复杂性肾结石经皮肾镜双导管超声碎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随机均分成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利用MSCT对全部患者肾结石进行非增强薄层扫描,获取肾结石及肾脏的影像学资料,并对研究组的肾结石进行三维重建成像,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穿刺通道数目、一期结石取净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明显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90±20) min VS (125±23) min、一次结石结石清除率93%VS 73%、穿刺通道数目(1.4±0.2)个VS (1.9±0.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失血量(105±10)ml VS (110±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三维重建成像可直观显示结石及周围的结构关系,能准确的选定经皮肾穿刺的位置,提高碎石取石效率,降低结石残留率,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尿崩症以多尿、多饮为其特征。因下丘脑—垂体机制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者,称中枢性尿崩症。现将我院1973—1985年收住小儿科31例确诊为中枢性尿崩症者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病因: 病因不明属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者17例,占54.8%;病因已查明,属继发性(症状性)中枢性尿崩症者14例,占45.2%。继发于下列原因:下丘脑综合征1例,颅脑损伤1例,结核病1例,急性传染病后2例(麻疹脑炎,腮腺炎脑炎后各1例),颅内肿瘤9例。  相似文献   
5.
6.
膀胱切除术是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术式,但对于三角区和膀胱颈部的多发或浸润性肿瘤,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是一个难题.多数学者主张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大部分暂无病变的膀胱也不能保留,给患者带来了生活不便和心理痛苦.  相似文献   
7.
川畸病至今原因不明。本病以持续发热、皮肤粘膜炎性反应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婴幼儿,其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而导致心肌梗塞。本文就我院1989年5月至1093年10月收治的9例川畸病患儿临床特征及护理工作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方法 对10例囊性肾癌的临床特点、超声及CT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囊性肾癌的诊断,术后病理检查囊性肾透明细胞癌10例,其中肾癌囊性坏死6例,多房性囊性肾癌2例,单纯性囊肿恶变2例.随访8例,6例存活至今,2例死于心脑血管意外.结论 囊性肾癌具有独特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确诊者宜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囊性肾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对心理应激性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勃起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悬吊水池法建立心理应激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30只,将制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针刺组(n=10),另设正常对照组(n=10)。针刺组取“关元”、“三阴交”、“肾俞”穴施治,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大鼠阴茎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能明显提高针刺组大鼠的勃起次数(P〈0.05),并提高大鼠阴茎组织中nNOS的表达(P〈O.05)。结论:针刺能明显增强心理应激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的勃起功能,其作用机制与大鼠阴茎组织中nNOS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对大鼠腺性膀胱炎细胞组织形成、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rague—Dawley(SD)雌性大鼠分为两组,各15只,均采用大肠埃希菌溶液进行膀胱灌注以诱发腺性膀胱炎,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实验组口服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饲养45d后处死,观察大体及光镜下两组大鼠膀胱黏膜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p53及Ki-67等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对照组大鼠腺性膀胱炎发生率为80.0%(12/15),实验组为33.3%(5/15),两组腺性膀胱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P=0.010)。对照组p53蛋白及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11/15)及93.3%(14/15),实验组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5/15)及53.3%(8/1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28;χ2=6.14,P=0.035)。结论大肠埃希菌可诱发大鼠腺性膀胱炎,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够降低该病发生率同时使增殖与凋亡相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降低。选择性COX-2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人腺性膀胱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