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例跳跃型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采用前路一期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前路或/和后路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12例跳跃型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9月~2005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2例,结核病灶位于胸椎2例、胸椎 腰椎7例、腰椎3例,病灶范围2~5个椎体,均为跳跃病灶。对于每一处跳跃病灶,植骨融合2个间隙以下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8例;植骨融合3个间隙以上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4例,其中同时前路钛板内固定2例。术后配戴支具3~5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手术平均术时5 h,术中平均出血900 m l;手术并发症:暂时性窦道形成1例,内固定器松动和断裂1例;11例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6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1°。除1例需再次手术治疗外,其余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病灶彻底清除、植骨融合加坚强内固定治疗跳跃型脊柱结核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和顺铂(DDP)、表阿霉素(EPI)联合应用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为骨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原代培养的Wister大鼠的骨骼肌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试验法(MTT)观察TNF、IFN和DDP、EPI联合应用,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TNF、DDP和EPI联合应用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TNF、IFN、DDP和EPI联合应用,在浓度为250 U/ml 0.000 5 g/L 0.000 5 g/L时可促进骨骼肌细胞的生长与增殖,从浓度为500 U/ml 0.001 g/L 0.001 g/L时转为抑制骨骼肌细胞的生长.结论:TNF、IFN、DDP和EPI联合应用,在低浓度时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增殖作用,高浓度时可抑制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国内外少见与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报道。目的:通过测量上胸椎(T1~4)骨骼标本相关解剖学数据,分析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的进钉深度、选择螺钉长度以及钢板、内固定棒的预弯角度。方法:取完整的成人干燥脊柱骨标本,要求有完整的颈胸段,依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的标准和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T1~4各个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体上矢径、椎体下矢径、椎体上横径、椎体下横径、椎体最小横径。取正常成人颈胸段MRI正中矢状位片,分别以T1,T4为端椎用电子量角器测量得Cobb角度数。结果与结论:上胸椎椎体后高均大于椎体前高,从而维持了颈胸段脊柱的生理性后凸。由于正前方安置固定螺钉时有内倾和头尾倾斜的角度,因此实际钉长及进钉深度要大于相应椎体的矢状径。椎体最小横径比上下横径都小,在进行上胸椎侧前路内固定时应参照最小横径的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钉长及进钉深度。正常成人上胸椎MRI正中矢状位片测得的Cobb角为(7.20±2.04)°,内固定过程中在内固定钢板或内固定棒置入之前需根据正常Cobb角进行预弯以便达到紧密贴合。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内外少见与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报道。 目的:通过测量上胸椎(T1~4)骨骼标本相关解剖学数据,分析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的进钉深度、选择螺钉长度以及钢板、内固定棒的预弯角度。 方法:取完整的成人干燥脊柱骨标本,要求有完整的颈胸段,依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的标准和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T1~4各个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体上矢径、椎体下矢径、椎体上横径、椎体下横径、椎体最小横径。取正常成人颈胸段MRI正中矢状位片,分别以T1,T4为端椎用电子量角器测量得Cobb角度数。 结果与结论:上胸椎椎体后高均大于椎体前高,从而维持了颈胸段脊柱的生理性后凸。由于正前方安置固定螺钉时有内倾和头尾倾斜的角度,因此实际钉长及进钉深度要大于相应椎体的矢状径。椎体最小横径比上下横径都小,在进行上胸椎侧前路内固定时应参照最小横径的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钉长及进钉深度。正常成人上胸椎MRI正中矢状位片测得的Cobb角为(7.20±2.04)°,内固定过程中在内固定钢板或内固定棒置入之前需根据正常Cobb角进行预弯以便达到紧密贴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BL教学模式在骨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LBL)在骨外科临床见习课中进行实践,并比较其教学效果。结果 PBL组教学效果显著优于LBL组。结论 PBL教学法在骨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具有较明显优势,能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经改良的胸骨柄入路治疗上胸椎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胸椎肿瘤因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既往大多采用后路手术。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月,本组收治26例上胸椎肿瘤患者,采用我们改良的经胸骨柄入路或辅以后路行肿瘤切除、椎体重建、颈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近期效果较满意。现就手术途径及术式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1997年6月至2008年7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5例47髋行半髋关节表面置换,男25例,女20例;年龄29—49岁,平均36.6岁。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研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职业、病因、Ficat分期、髋部手术史、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开始锻炼时间等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Harris髋关节评分作为因变量,分为优、较好、良、差4类,其中前2类视为功能恢复满意。结果45例患者随访1—11年,平均8.6年。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5例,较好20例,良8例,差2例,满意率为77.8%。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患者的体重指数、Ficat分期、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开始锻炼时间4个因素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发现此4个因素是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结论体重指数、Ficat分期、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锻炼时间可明显影响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骶骨肿瘤的分区切除与重建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骶骨肿瘤按其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重建方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88年2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43例骶骨肿瘤患者,按肿瘤侵及部位(即上段骶骨、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水平向外的髂骨是否被破坏)对骶骨肿瘤进行分区切除并重建,相应的手术及重建方式包括单纯切除、钢针加塑形骨水泥(CPC)重建骶骨、钢板螺钉固定或骶骨螺钉固定重建骶髂关节、不同长度的Luque棒或髂骨棒加钢丝缠扎或TSRH或Isola或CGWS腰椎骨盆内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3例,切口皮肤边缘坏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随访1-17年,平均75个月,43例患者中39例(90.7%)术后疼痛得到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到术后3.4分(P〈0.01)。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11例术后症状改善,3例无改善。20例行自体和或异体植骨的患者术后1年16例获得骨性融合。3例脊索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年因复发而进行1次或多次手术,其中有5例和1例骨髓瘤、1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17-50个月因肺部和全身转移死亡。发生断棒2例,均再次手术更换断棒。结论:按肿瘤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达到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组织和维持脊柱及骨盆稳定性的目的.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上胸椎与其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探讨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标本,模拟上胸椎前路手术,部分劈开胸骨,并分别经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椎体,比较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的暴露范围及其优缺点.观察上胸椎毗邻的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的走行及其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结果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头臂干与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根部之间的间隙)9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而头臂干内侧间隙入路(气管食道鞘与头臂干、左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只有4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的间隙只能在直视下显露T4,并且视野狭小.右喉返神经在T1,2水平从迷走神经发出,绕过锁骨下动脉斜行走向内上,在T1椎体上缘水平附近走向气管食道沟.胸导管75%在T1椎体到T1-2椎间盘水平入左侧静脉角,约50%最高点达T1水平.左头臂静脉55%平T3椎体水平从上腔静脉发出.主动脉弓主干约80%在T3-4椎间盘水平横过椎体.结论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操作简单、显露清楚,可以很容易地显露T3和T4椎体;头臂干外侧间隙与头臂干内侧间隙相比,可多显露0.5~1个椎体.但由于迷走神经穿过此间隙并在此发出心支,所以应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在右侧施行T1,2水平手术时易损伤右喉返神经.在采用左侧入路时应注意胸导管的走行,避免损伤胸导管.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seeded bio-derived bone materials (BBM)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 in repairing defect of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ONFH).
Methods: Early-stage osteonecrosis in the left hip was induced in 36 adult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provided by the Animal Center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China) after core decompression and delivery of liquid nitrogen into the femoral head. Then the 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implants for bone repair: 12 rabbits with nothing (Group Ⅰ,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12 with BBM combined with rhBMP-2 (Group Ⅱ), and 12 with BMSCs-seeded BBM combined with rhBMP-2 (Group Ⅲ). At 4, 8, and 12 weeks after surgery, X-ray of the femoral head of every 4 rabbits in each group was taken, and then they were killed and the femoral heads were collected at each time point, respectively. Gross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the femoral heads. After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Lane-sandhu scores of X-ray and bone densitometry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histomorph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made for the new bone trabeculae.
Results: At 12 weeks after surgery, two femoral heads collapsed in Group Ⅰ, but none in Group Ⅱ or Group Ⅲ. X-ray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femoral heads in Group I had defect shadow or collapsed while those in Group II had a low density and those in Group III presented with a normal density. Histologically, the defects of femoral heads were primarily filled with no new bone but fibrous tissues in Group Ⅰ. In contrast, new bone regeneration and fibrous tissues occurred in Group II and only new bone regeneration occurrd in Group Ⅲ. Lane-sandhu scores of X-ray,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rate of new bone in trabecular area in Group Ⅲ were hig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indicate a superior choice 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