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在Auchincloss乳癌改良根治术中达到既根治又美容的目的,我们对43例手术进行了综合改进。方法:改进措施包括:改纵行切口为斜行的Orr切口:采用自制的二齿皮肤牵拉钳和双刃刀均匀游离皮瓣;5-FU及胞必佳溶液局部的应用:创面喷洒ZT胶或生物蛋白胶:低压负压持续吸引:自制加压乳腺背心的使用;以可吸收薇乔线做皮内缝合:术前化疗:术后辅助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经随访2-5a。术后效果良好。至目前无局部复发病例,1例发生肝转移,3例术后发生了小面积皮瓣坏死,1例发生腋窝积液。1例发生切口旁皮下少量积液。结论:通过上述综合改进措施,既根治彻底,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持了外形的美观,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阻断下长期门静脉部分动脉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肝移植术、肝门部肿瘤切除术等肝、胆、胰领域手术中 ,为预防因肝动脉阻断后肝脏缺氧坏死 ,有学者提出了门静脉部分动脉化法[1] 。但既往的实验均为短期研究 ,为证实长期门静脉部分动脉化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作者对犬的门静脉部分动脉化进行了长期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 动物及分组 :体重 18~ 2 0kg成年杂种犬 18只 ,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9只 ,一组为单纯肝动脉阻断组 (HAL组 ) ,另一组为肝动脉阻断后门静脉部分动脉化组 (PPA组 )。2 手术方法 :实验动物术前禁食水 12h后 ,给予静脉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 ,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胰腺癌血清外泌体中环状RNA对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调节机制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了在胰腺癌中的ceRNA网络,通过R语言、TargetScan以及Cytoscape等分析预测软件对GEO数据库中...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胃癌淋巴结分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分期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新旧两种胃癌淋巴结分期系统,对1104例接受标准R2根治术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旧式N分期的N1和N2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5.5和26.6个月。新式N分期将旧式N分期的423例N1期和282例N2期患者分成3个组(N1、N2和N3),3组间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反,旧式分期对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影响。(2)ⅢA期的5年生存率从旧式24.8%上升至32.7%,ⅢB期的5年生存率从17.3%下降到9.1%。结论两种分期系统都是很好的评价患者预后的指标,但新分期有更好的判断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胆管囊肿内引流术后胆管癌:附2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管囊肿内引流术后癌变及其手术处理原则。方法 对1970~1996年间收治的先天性胆管囊肿行内引流术的82例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其中术后25例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先天性胆管囊肿内引流术后癌变率为30.49%(25/82),其中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后癌变率为35.29%(14/51),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癌变率为22.58%(1l/31)。25例中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肿瘤切除胆道重建术,4例行局部病灶切除外引流术,14例肿瘤广泛转移无法切除仅行外引流术。结论 囊肿内引流术后癌变率高,应该摒弃该术式。  相似文献   
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dihydroartemisinin in pancreatic cancer in vitro and in vivo. Methods For cultured cells,cell growth was determined by the MTT assay and apoptosis was evaluated by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stained with Annexin V-FITG/PI. The protein expression in BxPC-3 cells was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 assay. BxPC-3 cells were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into nude mice to establish pancreatic xenograft tumors and the tumor volume was monitored after exposure to dihydroartemisinin. Ki-67 staining and TUNEL assay were used to assess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 tumor tissue.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by dihydroartemisinin in vitro, the proliferative inhibition rates 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BxPC-3 and AsPC-1 reached up to (76.2 ± 3.5) % and (79.5 ± 2.9) %, and the apoptosis rates were up to (55.5 ± 3.2)% and (40.0 ± 3.5)%,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2.0 ± 1.3) % and (0.9 ± 0.4) %]. Dihydroartemisinin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pancreatic xenograft tumors in nude mice. The proliferation index and apoptusis index were (49.1 ± 3.9)% and (50.2 ± 4.4)% respectively in dihydroarternisinin 50 mg/kg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to those of (72.1 ± 3.3) % and (9.4 ± 2.9) % in control,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ly (P <0.01). Western blot assay indicated that dihydroartemisinin up-regulates expression of proliferation-associated protein p21WAF1 and down-regulates expression of PCNA, increases expression of apoptosis-associated protein Bax and decreases expression of Bcl-2 and activates caspase-9 in BxPC-3 cells. Conclusions Dihydroartemisinin exerts anti-tumor activ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by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and apoptusis induction. Dihydroartemisinin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anti-tumor drug in pancreatic cancer.  相似文献   
7.
胰胆管异常连接(APBDJ)可引起多种胆系胰腺疾病,尤其是其恶变倾向更引人注目,APBDJ并发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PDDU)癌临床既少见,又难发现,我们近期发现了2例并发PDDU癌的APBDJ病例,现将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菌脂多糖(LPS)对大鼠实验性急性胰腺炎(AP)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及病理改变的影响,了解LPS在A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24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AP组、LPS干预组及对照组;AP组蛙皮素诱导产生AP;LPS干预组在AP组基础上,给予腹腔内注射大剂量LPS(2mg/kg);对胰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评分;RT-PCR检测胰腺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NF-κB表达的改变.结果与AP组相比,病理结果显示,LPS干预组胰腺组织水肿程度及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明显加重,胰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加重(病理评分7.21±0.53us,3.65±0.37,P<0.01);FCM显示由于LPS的作用,NF-κB的表达明显上调(61.28±7.56us,41.13±11.72,P<0.05),胰腺组织内炎性介质TNF-αmRNA的表达也同步上调(3.798±0.438us,2.856±0.365,P<0.05).结论 LPS有加重AP病情的作用,其可能机制是LPS通过激活NF-κB及TNF-α从而实现了上述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是目前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肿瘤耐药直接影响其化疗效果及复发率,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肿瘤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已由基因转染实验所证明犤1犦。本研究应用力尔凡对MDR-1基因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联合化疗,使耐药逆转,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6年1月~1999年12月经病理证实,应用FMC化疗或联合力尔凡治疗的大肠癌患者共107例。年龄23~78岁;男67例,女40例。结肠癌58例,直肠癌49例;其中原发癌68例(DukesB期48例,DukesC期20例),复发癌39例(肝转移11例,…  相似文献   
10.
PCR-SSCP分析法检测胃癌中p27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5例早期胃癌组织和 32例进展期胃癌及其各自的正常胃粘膜组织 ,进行p2 7抑癌基因的突变检测。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技术进行检测。结果 在早期胃癌组织中检出突变率为 2 0 .0 %( 1/5 ) ,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突变率为 2 1.9%( 7/32 )。实验结果表明 ,p2 7基因在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中均有较高突变频率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2 7基因突变在胃癌中与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位置、组织分化程度、Borrma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 ;p2 7基因外显子 1是该基因突变的集中区域 ,且以第 1-90密码子区域突变率最高 ,p2 7基因外显子 2突变率最低。结论 证实了p2 7基因突变发生于早期胃癌形成阶段 ,属于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