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无血清培养体系对鼠中孕期乳腺组织细胞(COMMA-1D细胞)、鼠乳腺肿瘤细胞(FUKU细胞)以及CD8F1细胞的原代培养中。BM Matrigel是一良好的细胞附着和细胞生长的促进剂,而Ⅳ型胶原、昆布胺酸和Vitrogen 100对上述细胞的附着和生长也有一定的作用。BM Matrigel和昆布胺酸对FUKU细胞的克隆产率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昆布胺酸应用方便,价格较低,更适于在实验研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4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2例对化疗耐药,2例为初发患者,4例APL均获完全缓解。维甲酸(RA)治疗过程中无骨髓抑制,无一例发生DIC。其主要副作用是引起皮肤粘膜干燥。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三种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按ELISA 间接法、ELISA双抗体夹心法、ELISA竞争法,对ITP患者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及其相关抗原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抗血小板抗体的相关抗原呈多态性,包括:GPⅠb、GPⅡb及/或 GPⅢa,以 GPⅡb及/或 GPⅢa占多数,还可能包括血小板膜蛋白以外的其它抗原成分。这提示,ITP可能是一组复杂的、不均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院自1980年以来经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临床上各有特殊病因的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进行初步分析。病例和方法一、病例:本文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8~66岁。8例患者原发病中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3例,漫润性肺结核、病毒感染、席汉氏综合征各1例,急性粒细胞缺乏症2例。  相似文献   
5.
经形态学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50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反应的观察,其中45例有典型的染色体易位t(15;17)及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维甲酸受体α(PML/RARα)融合基因(PML+RARα+型APL),用ATRA治疗有显效;另有三种基因异质型,分别为早幼粒细胞锌指蛋白基因(PLZF)+RARα+型APL、PML-RARα+型APL和PML-RARα-型APL,对ATRA治疗均无反应。由此可见,APL是一种不均一性疾病。其余2例经形态学仔细复核分别实属M_2α和M_5b,用ATRA治疗前者有效,后者无效。形态学是确诊APL的重要依据,少数患者应依赖细胞遗传学甚至分子生物学肯定诊断。ATRA治疗的反应可对APL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但非APL的特异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急性粒-单核细胞自血病(M_4)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一个亚型。与其他亚型相比较,它既具有恶性的粒细胞克隆,又有自血病性单核细胞克  相似文献   
7.
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剂(Prothromin Complex),简称PPSB,内含凝血酶原(因子Ⅱ)、Ⅶ、Ⅸ和X4个血浆凝血因子。自1976年6月以来,我院应用本品治疗先天性或获得性、单独或联合缺乏这4个因子所致的出血性疾病19例,及临床有出血倾向的非出血性疾病40例。现将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亚型粗颗粒型(M_3a)和细颗粒型(M_3b)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治疗和预后的特征,并讨论了M_3b与M_4细胞形态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与减经急性中毒的主要治疗手段,但透析膜上纤维蛋白—血小板栓的形成大大降低其治疗疗效,且可导致栓塞形成,产生严重併发症。其次,在透析膜上通常有中性粒细胞粘附和补体激活,后者通过C_3a和C_5a能释放致白细胞栓塞形成,使临床问题更为复杂。目前血栓栓塞症仍是血透时主要的临床问题,故需局部或全身肝素化。局部肝素化即在血液离开病人的动脉管道内加入肝素,而在血回流到病人的静脉管道内用鱼精蛋白中和。血小板抑制药物可降低血小板在透析膜上粘附,但因尿毒症患者往往已有血小板功能损害,故应用抗血小板药须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