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原位建立膀胱肿瘤的大鼠模型,观察转染Mad1表达质粒后对膀胱肿瘤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MNU对SD大鼠进行膀胱灌注诱发膀胱肿瘤,荷瘤动物随机分为3组:Mad1转染组(A组),空载体转染组(B组)和生理盐水转染组(C组).通过大鼠重量(RBW)、膀胱绝对重量(BAW)、膀胱相对重量(BRW)、Mad1和TERT mRNA表达水平等指标,用流式细胞仪等检测手段,比较转染前后Mad1和TERT的表达差异、观察Mad1对膀胱肿瘤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探讨相应的机理.结果:成功在原位建立膀胱肿瘤的大鼠模型.A组与B、C两组相比RBW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AW和BRW分别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及显著差异性(P<0.05);Mad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TERT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流式细胞仪显示G0/G期细胞显著增加(P<0.01),S期细胞显著减少(P<0.01).结论:高表达的Mad1能抑制膀胱肿瘤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固体培养法为金标准,比较超高倍显微镜(MDI)分析、液体培养法、血清学方法以及荧光定量PCR(FQPCR)在解脲脲原体(Uu)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留取207份患者标本,采用MDI进行活体分析;液体培养法观察生化反应;固体培养法观察菌落形态特征;ELISA检测IgM;FQ-PCR检测DNA含量,比较这些方法结果与固体培养法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MDI分析、液体培养法、ELISA检测IgM以及FQ-PCR同固体培养法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高倍显微分析仅适合用于Uu的初筛,液体培养法、ELISA检测IgM和FQ-PCR同金标准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确诊Uu感染时,以液体培养法和FQ-PCR联合检测为佳,并可作为固体培养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1(PTPN11)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PCR检测H.pylori的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和两步法聚合酶链反应(PCR-CTPP)对广西柳州地区238例胃癌患者及112例健康对照者的PTPNIl基因第3内含子2460位点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NP).结果 胃癌组和对照组H.pylori(+)者分别为142例(59.7%)和54例(48.2%),H.pytori(-)者分别为96例(40.3%)和58例(51.8%),H.pylori感染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和对照组PTPN11基因在该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遗传平衡状态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G型相比,G/A型和A/A型不能减低胃癌的发病风险(G/A型:OR=0.642,95%CI:0.397~1.039;A/A型:OR=0.399,95%CI:0.097~1.641);但将G/A型和A/A型合并后与G/G型相比,带有A基因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显著降低(OR=0.620,95%CI:0.388~0.992).根据发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H.pylori感染对胃癌的易感性进行的分层分析发现,PTPN11基因该位点SNP与胃癌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以及饮酒史无关.H.pylori阳性的A基因携带者相对于G/G型个体患胃癌的风险减少到0.52倍(OR=0.521,95%CI:0.274~0.990).结论 广西柳州地区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2460位点A基因携带者能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H.pylori感染与该位点G/G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和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nested PCR)对112例胃癌患者及238例慢性胃炎患者H.pylori的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和IL-4-588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H.pylori阳性率为59.8%,高于对照组的47.5%(P〈0.05)。两组患者IL-4-588各基因型(T/T型、C/T和C/C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7,P=0.73);胃癌组含等位基因C、T者分别为的40例(17.9%)、184例(82.1%),其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的73例(15.3%)、403例(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5,P=0.398)。结论 IL-4-588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且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吉氏染色法检查艾滋病患者有耶氏肺孢子虫(菌)肺炎临床表现者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耶氏肺孢子虫(菌)。抽取部分留痰患者(500例)血液,检测CD4+淋巴细胞。结果显示,痰液标本耶氏肺孢子虫(菌)的阳性率(46.8%,845/1 806)显著低于BALF标本(55.8%,106/190)(P<0.05)。耶氏肺孢子虫(菌)阳性患者有临床症状的比例(96.6%,816/845)显著高于阴性者(64.0%,615/961)(P<0.05)。患者血液中CD4+淋巴细胞数量越少,耶氏肺孢子虫(菌)阳性率越高,CD4+细胞数量>200×106/L组、200×106/L~100×106/L组和<100×106/L组的耶氏肺孢子虫(菌)阳性率分别为12.0%(6/50)、39.0%(39/100)和54.6%(191/350)(P<0.05)。吉氏染色法是较好的检查耶氏肺孢子虫(菌)的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推广,但需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1(PTPN11)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的238例及慢性胃炎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的胃黏膜标本,通过PCR检测Hp的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两步法聚合酶链反应(PCR-CTPP)对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2460位点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并比较这些基因多态性在胃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结果胃癌组Hp阳性者为142例(59.66%),阴性者96例(40.34%);对照组Hp阳性者54例(48.21%),阴性者58例(51.79%),Hp感染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组和对照组PTPN11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将G/A型和A/A型合并后与G/G型相比,G/G基因型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增加(OR=0.620,95%CI:0.388~0.992)。G/G基因型合并Hp阳性的个体相对于A基因携带者患胃癌的风险增加到0.52倍(OR=0.521,95%CI:0.274~0.990)。结论 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2460位点G/G基因型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Hp感染与该位点G/G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藏花素促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藏花素诱导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MTT比色法分析藏花素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Annexin V-FITC/PI荧光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T24细胞周期动力学和凋亡诱导率的影响,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变化。结果藏花素能明显抑制T24细胞的增殖,并可导致其形态学的改变;随藏花素作用时间的延长,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早期凋亡细胞逐渐增多,同时可以上调Bax和下调Bcl-2的基因表达水平。结论藏花素可明显抑制T24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与Bcl-2和Bax等凋亡调控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HIT和p16基因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FHIT基因和p16基因的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织中FHIT和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51.4%和56.8%,两者的甲基化均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Lauren分型、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无关(P〉0.05),且两者的甲基化不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γ=0.17)。结论 FHIT基因和p16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两者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VEGF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及脑心通胶囊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组60例,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口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于24h内、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VEGF含量,同时测定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各时间点血清VEGF及FIB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在急性期VEGF及FIB的浓度持续升高,至病程第7天均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但至第14天仍维持高水平;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后血清VEGF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于第3、7、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第7天最为显著(P0.01),而动态观察两组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脑心通胶囊能促进VEGF的产生和分泌,且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切除对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大鼠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及Foxp3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行Wistar(供体)到SD(受体)大鼠的腹部异位心脏移植并按实验设计行实验动物分A组(对照组)、B组(单纯脾切除组)、C组(单纯心脏移植组)、D组(心脏移植+脾切除组)四组。以光镜、电镜观测心肌的病变特点、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RT-PCR检测CD4+、CD25+T淋巴细胞的功能基因及Foxp3的表达情况并观测大鼠移植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 C、D组移植心脏的心肌病理及亚显微结构改变均在术后第5天最重,第7天减轻,且D组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C组。D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17.63±4.54)d(n=12),较C组存活时间[(7.47±2.24)d(n=12)]明显延长(P〈0.05)。CD4+、CD25+T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其功能基因及Foxp3在A组中无明显变化,在B组中术后第3、5天升高,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在C组、D组中术后四个时间点的变化有显著差别且成正相相关,D组CD4+、CD25+T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基因及Foxp3在术后分别为:3d(13.60±3.22、31.9±5.5)、5d(9.93±1.26、29.8±3.3)、7d(9.49±0.95、27.3±2.9)明显高于C组:3d(4.83±0.94、12.3±3.3)、5d(3.69±0.63、8.0±1.8)、7d(3.29±0.60、4.2±1.5)(P均〈0.01)。结论脾切除具有诱导心脏移植大鼠免疫耐受形成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心脏移植大鼠CD4+、CD25+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及其功能基因及Foxp3表达上调,且与急性排斥反应成负相关,提示CD4+、CD25+T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变化可能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