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既往治疗的13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随访,计算生存期,应用SPSS软件包,采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行为状态评分、脑转移数目、有无合并颅外器官转移、治疗方法、脑转移灶的近期治疗对生存期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法、行为状态评分、颅外器官转移3个因素影响预后。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主要预后因素依次为治疗方法、行为状态评分、颅外器官转移。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肺血栓栓塞(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是围术期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指体循环静脉系统(含右心)的血栓脱落,突然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综合征。脱落的血栓近95%来源于下肢深静脉或盆腔静脉血栓[1],其次为右心系统血栓。APTE全球发病率约为0.1%~0.2%[2,3],30d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降低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躁动发生率的效果及安全性,为提高儿科麻醉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需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患儿90 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 A 组与B 组各45 例,A 组患儿给予七氟烷麻醉,B 组给予瑞马唑仑联合七氟烷麻醉,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效果(麻醉诱导时间、呼 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平均动脉压、心率)、苏醒期躁动情况[ 苏醒期躁动( PAED) 评分、激动 (Watcha)评分、躁动发生率] 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 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A 组 (P<0. 05)。B 组麻醉诱导时、术毕时、清醒时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高于A 组(P<0. 05)。B 组PAED 评分、Watcha 评分及躁动 发生率低于A 组(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瑞马唑仑在小儿七氟烷麻醉中的 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麻醉效果,稳定患儿生命体征,降低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躁动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有效性与安全性 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肥胖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组)和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各40例。患者检查前均静脉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3 min后P组给予丙泊酚2 mg/kg静脉麻醉,R组给予苯磺酸瑞马唑仑0.25 mg/kg静脉麻醉。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胃镜到达咽喉部时(T1)、胃镜到达咽喉部后3 min(T2)、胃镜检查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起效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0的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R组MAP、HR均高于P组;T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在无痛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60例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P)组和瑞马唑仑(R)组,每组各30例。患者检查前均静脉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3 min后P组给予丙泊酚2 mg/kg静脉麻醉,R组给予苯磺酸瑞马唑仑0.2 mg/kg静脉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睫毛反射消失)1 min(T1)、结肠镜进入肛门时(T2)、结肠镜经过肝曲时(T3)、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者起效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组T1~T4的MAP、HR高于P组,T1的SpO2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的苏醒时间与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4只,3月龄,体重280~320 g,硬膜外置管成功,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复苏组(HSR组)、下胸段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休克-复苏组(NS组)、下胸段硬膜外阻滞+休克-复苏组(TEA组)。Sham组仅行硬膜外置管,不实施失血性休克,其余三组均采用改良Chaudry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放血前30 min TEA组硬膜外注射0.075%罗哌卡因100μl/kg,NS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HSR组不给予硬膜外注射。复苏后2 h采用化学反应法测定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TUNEL、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肠黏膜细胞凋亡和Bcl-2、Bax蛋白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HSR组、NS组和TEA组肠黏膜Chiu评分、MDA含量、Bax蛋白含量、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HSR组和NS组比较,TEA组Chiu评分、MDA含量、Bax蛋白含量、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和Bcl-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下胸段硬膜外阻滞可增强肠黏膜抗氧化、抗凋亡能力,从而抑制黏膜上皮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以促进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生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和比较抗生素涂层与普通中心静脉置管对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catheterassoci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ADVT)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6月行颈内静脉、腋-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择期手术患者1 359例,年龄26~82岁,ASAⅠ~Ⅲ级。采用倾向性评分法按1∶1匹配分为两组,即抗生素涂层中心静脉置管组(A组)和普通中心静脉置管组(B组)。匹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ASA分级、术前血栓风险(Caprini评分)、中心静脉置管部位、手术部位、是否采用超声引导穿刺置管、是否接受抗凝治疗等。分析术后CADVT的风险和血栓程度,以及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共938例患者匹配成功,共323例患者(34.4%)经床旁超声诊断为CADVT,其中A组172例(36.7%),B组151例(32.2%),两组CADVT发生率和血栓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表明,高危血栓风险(Caprini评分≥5分)(OR 1.34,95%CI 1.01~1.78)、体表标志定位穿刺置管(OR 1.69,95%CI 1.04~2.74)和未接受抗凝治疗(OR 1.39,95%CI 1.01~1.92)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涂层中心静脉导管CADVT的风险高于普通中心静脉导管;A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0.9%vs 4.1%,P0.05);其余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生素涂层中心静脉置管不增加CA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