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 )患者的临床分型、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断率。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该院确诊的W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民族、性别的WD患者,其初次发病年龄、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早于女性,神经型WD患者的M RI均存在低密度影改变。结论遗传并不是影响WD的唯一因素,性别、年龄、民族也可能是影响WD患者初次发病年龄及临床症状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生精功能障碍的无精子症患者行ICSI后其胚胎发育潜能。方法:149例患者分为生精功能正常组,轻度、中度和重度生精功能障碍组,采用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或经皮睾丸精子抽吸术(TESA)抽取不同生精功能障碍患者的精子行ICSI,记录和分析胚胎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良胚胎形成率以及妊娠率。结果:PESA与TESA组比较,正常受精率(%)为74.9±19.6 vs 66.3±22.7(P>0.05),卵裂率(%)为96.7±8.6 vs 92.8±19.8(P>0.05),优良胚胎率(%)为43.5±26.2 vs 35.0±29.4(P>0.05)以及妊娠率(%)为44.0 vs 52.0(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生精功能障碍从正常组到重度组的正常受精率(%)变化依次为77.8±18.4、68.4±18.5、73.5±19.8、51.4±27.9,其中轻度生精功能障碍与正常生精组有差异(P<0.05),重度生精功能障碍组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胚胎卵裂率(%)变化依次为96.7±9.2、96.5±15.0、93.9±12.1、93.7±11.1,各组无统计学差异;优良胚胎率(%)变化依次为47.1±25.8、40.3±27.6、36.2±23.1、15.0±24.6,重度生精障碍组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率(%)依次为54.8%、50.0%、13.6%、10.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PESA或TESA行ICSI在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良胚胎率以及妊娠率上较均无明显差异。随着患者生精障碍程度的加重,受精率、优良胚胎率以及妊娠率均显著下降,而卵裂率却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5.
2007年2月以来,我们对297例患者采用一次性头皮针头与5~10ml针管乳头部衔接采血,经分析、比较,此种方法在穿刺成功率、局部皮下淤血、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普通针管直针采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妇女的胚胎着床和临床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不同年龄妇女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ET治疗的1829个新鲜周期.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结果:本研究的平均临床妊娠率为46.7%。≤34岁组、35-37岁组、38~40岁组、41~42岁组、≥43岁组的胚胎着床率分别为33.3%、25.2%、13.3%、13.8%、5.0%,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0.5%、45.4%、25.8%、27.5%、11.1%,差异有显著性(P=0.000);自然流产率分别为5.3%、10.8%、11.8%、15.8%、0%,差异有显著性(P=0.004)。结论:患者年龄是影响IVF-ET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随年龄增加,尤其是38岁以上的妇女,胚胎着床率与临床妊娠率明显降低,自然流产率显著升高。[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中,对高危夫妇进行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以避免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出生。方法 常规激素替代治疗,对患者夫妇行胞母细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正常受精培养到第3天,对6-10细胞期胚胎活检1个细胞,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胚胎种植遗传学诊断(PGD),挑选染色体数目正常的胚胎移植入患者子宫。结果 共对8个胚胎进行PGD,7个有诊断结果者中7个为正常胚胎、1个为21三体胚胎。挑选3个胚胎移植,获得妊娠并产下一健康男婴。结论 应用FISH对染色体数目的遗传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进行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例1 女,25岁,结婚2年,未孕.表型、智力正常,月经规律,夫妇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妇科检查正常.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46,XX,t(2;6)(2qter→2p21∷6p23→6pter;6qter→6p23∷2p21→2pter).丈夫表型、染色体核型正常.  相似文献   
9.
江欢  谢宝国  罗琛  李红  朱伟杰 《生殖与避孕》2012,32(11):728-732
目的:比较2种人卵巢颗粒细胞分离提纯方法的效果。方法:收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穿刺取卵后的卵泡液,分别用2种方法分离提取颗粒细胞。A法用红细胞裂解液去除混杂红细胞、酶消化卵泡液中黏液团、Percoll分离液与细胞悬液等体积叠加后离心;B法省略红细胞裂解步骤、舍弃黏液团、增加Percoll分离液用量。比较2种方法获取的颗粒细胞数量、活性、纯度以及实验耗时。结果:2种方法获取的颗粒细胞存活率均>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法获取的颗粒细胞数量多于B法(P<0.05),但混杂较多细胞碎片,体外培养细胞生长状态欠佳;B法获取的颗粒细胞纯度高,体外培养生长状态良好,且实验耗时较A法短(P<0.05)。结论:2种方法对颗粒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B法更为省时高效,有助于建立稳定的颗粒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激素促排卵之间的效果优劣,选择最优化的促排卵方案,为辅助生殖助孕中选择最佳促排卵药物剂量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性成熟小鼠先确定其处于发情前期,随机分组,按发情阶段,将不同剂量的激素组合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in,PMS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由低到高依次分成(0+0)、(5+5)、(7.5+7.5)、(10+10)、(12.5+12.5)、(15+15)IU/只,分别促小鼠排卵。建立促排卵激素妊娠小鼠模型后获取孕12 h受精卵,观察获取卵母细胞的数目、原核数、受精率、卵裂率以及囊胚形成率。结果在获取卵母细胞的数目上,当剂量达到(12.5+12.5)IU/只时最高,达到51.83个;在卵裂率上各组无差别,在受精率上当剂量达到(7.5+7.5)IU/只时最高,达到82.32%,在囊胚形成率上,当剂量为(0+0)IU/只时,显著高于其他超促排卵组,达到79.78%。结论随着促排卵剂量的增加,虽然鼠胚的卵裂率未受到影响,但受精率、囊胚形成率与剂量呈负相关,激素剂量的加大影响了胚胎的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