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染色体1pter-p36.21杂合性缺失与瘢痕疙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寻找瘢痕疙瘩1pter-36.21中可能存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瘢痕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5例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瘢痕疙瘩组织在所选的位点上的LOH发生率为60%(15/2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的4%(1/25,P<0.05),在所选的位点上均未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D1S243位点、D1S468位点、D1S507位点、D1S199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28%(7/25)、40%(10/25)、52%(13/25)、12%(3/25),其中D1S243、D1S468、D1S507的LOH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在D1S243-D1S468-D1S507位点的LOH存在与瘢痕疙瘩有关的潜在瘢痕抑制基因(SSG),而1pter-36.21上LOH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利福平以500mg/kg剂量连续灌胃两周,实验结果表明该药能明显地延长小鼠同种异体半心移植的存活时间,延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皮肤癌在中、老年中发病率较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cl-2和p53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皮肤癌进行bcl-2和p53蛋白检测,以探讨其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与皮肤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我院1997—2000年皮肤癌手术切除标本60例,术前未经放疗和化疗。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8~93岁,平均58.9岁。头面部46例,躯干四肢14例。基底细胞癌37例,鳞状细胞癌23例,高、中分化癌39例,低分化癌21例。正常皮肤标本30例。……  相似文献   
4.
单侧唇裂术后唇鼻畸形的综合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期矫治单侧唇裂术后遗留唇鼻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27例单侧唇裂一期矫治术后遗留唇鼻畸形的患儿以畸形病理解剖为基础,具体分析个体唇、鼻畸形的外在表现和畸形的严重程度,实施个体化治疗,制定总体治疗方案包括唇部整形,鼻翼软骨悬吊、鼻基底整形等部分.结果 27例唇、鼻部外形均获显著改善,随访3~16个月,手术瘢痕不明显,随访期间唇鼻部外观无明显改变.结论 客观评价畸形的外在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从针对其形态解剖特点入手,才有可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诺新康对人皮肤增生性瘢痕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RT-PCR法检测诺新康对人皮肤增生性瘢痕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诺新康能明显抑制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诺新康可通过抑制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而起到抑制皮肤增生性瘢痕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细胞外基质因为其组织结构、成分及生物力学环境最适合种子细胞的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材料可降解,因而成为国内外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异体ECM临床应用较多,而异种ECM由于潜在的免疫风险及伦理因素等原因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就异种ECM的制备、组织结构、免疫特点及其在医学各领域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大黄活性成分芦荟大黄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6/2004-12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成纤维细胞取自广东医学院附属医学整形外科患者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瘢痕组织经处理后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至第3~8代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芦荟大黄素处理对数生长期成纤维细胞犤(0为对照组),24,48,72h犦,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状况以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观察加入不同浓度(0,20,40,60,80mg/L)芦荟大黄素后24、48、72h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不同浓度芦荟大黄素作用24h后对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①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正常存活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旺盛分布密集,平行极性排列连接成片,细胞清晰。细胞呈梭形,胞体饱满,有两三个扁平而长的突起相联系。胞核较大、呈卵圆形,染色质结构疏松。用药组随药物浓度加大、作用时间延长,活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细胞间隔增宽。细胞突起明显缩短,甚或消失。细胞变圆,胞体缩小。细胞质减少,有的呈空泡状,染色质浓缩边聚,胞核模糊或断裂成块状。②芦荟大黄素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量效及时效影响: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显示芦荟大黄素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呈现浓度依赖性增高(F=6602.102,38214.554,46427.565,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同一浓度情况下抑制率明显增高。③芦荟大黄素对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调节的剂量依附性趋势:随着用药浓度增大DNA合成前期细胞百分数增多,DNA合成期、DNA合成后期的细胞含量逐渐减少(F=6813.961,1064.506,1654.187,P<0.01),成纤维细胞增殖指数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趋势(51.56±1.21,34.50±1.43,25.30±2.11,14.71±0.82,F=6963.487,P<0.01)。结论:芦荟大黄素以剂量、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还可剂量依赖性降低成纤维细胞增殖指数并诱导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与转化生长因子ot(TGF-o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苷酸分型技术,以Taq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扩增产物,对107例非综合征性唇裂或唇腭裂(NSCL/P)患者、136例正常人的TGF-α/TaqI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结果:NSCL/P患者的C2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双侧CL/P患者的TGF-α/TaqI基因型与单侧CL/P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NSCL/P患者中,其母有感染服药史者与其母无感染服药史者比较,TGF-α/TaqI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TGF-α基因多态性与广东汉族人的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有关;广东汉族人唇腭裂的严重程度可能与TGF-α/TaqI少见变异体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9.
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枸杞多糖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皮肤胶原代谢和自由基产生的影响,探讨其抗皮肤衰老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5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昆明小鼠60只,月龄2个月,体质量16~24g,雌雄各半。②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和抗衰老模型组,每组20只。③实验干预:模型组每日用D-半乳糖溶液皮下注射制造衰老模型,用量和时间为80mg/(kg·d)7d,120mg/(kg·d)14d,140mg/(kg·d)14d,180mg/(kg·d)7d。正常对照组每日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抗衰老模型组在注射D-半乳糖期间以枸杞多糖灌胃,剂量为20mg/(kg·d),正常对照组和衰老组则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之灌胃。④实验评估:42d后切取小鼠颈背部皮肤,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结果:56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4只死亡)。①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和抗衰老组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衰老组与衰老模型组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和抗衰老组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衰老组与衰老组比较,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枸杞多糖改善皮肤老化的作用与提高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羟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影响胶原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ⅠA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 采用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2 1d时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ⅠA或生理盐水 ,2 8d时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 (Hy pertrophicIndex ,HI)的影响。 结果 瘢痕增生指数 (HI)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结论 丹参酮ⅠA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