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肿瘤学   1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 p16、p5 3蛋白在食管鳞癌 (ES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 S- P法检测 5 6例 ESC中 p16和 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5 6例食管鳞癌中 ,p16蛋白表达阳性 2 1例 ,占 37.5 % ,p5 3蛋白表达阳性 35例 ,占 6 2 .5 % ,p16和 p5 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关系密切 ,随分化程度的降低 ,p16蛋白阳性率逐渐降低 (P<0 .0 2 5 ) ,p5 3蛋白阳性率逐渐增加 (P<0 .0 5 ) ,p16阳性表达组 p5 3表达显著低于 p16阴性组 (P<0 .0 1) ,且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联合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 p16和 p5 3蛋白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食管鳞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71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 用CD117,CD34,Vim,Act,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组织化学SP法对71例GIST进行研究。结果 该组GIST患者年龄21 ~ 86岁(平均55岁),男34例,女37例,主要以腹部隐痛不适及消化道出血就诊,肿瘤0.3 ~ 23 cm(平均5.8 cm),肿瘤具有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成分,间质可有团丝样纤维(SF),CD+117 67例(94.4 %),CD+34 52例(73.2 %)。结论 GIST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组织学上类似于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瘤,CD117,CD34是较为特异且敏感的标志物,可能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或向卡哈尔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结合免疫组化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对53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最常见于胃,其次为回肠、直肠.其中胃31例伴其中肝转移1例,空肠1例,十二指肠、空肠多发1例,回肠14例,直肠6例.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CD 34、CD 117有很高的阳性表达率,SMA、S-100、NSE在向平滑肌、神经各自的分化有一定的表达率.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由非上皮性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CD 34、CD 117有助于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 方法 对 3 9例GIST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肿瘤具有梭形和 (或 )上皮样细胞成份 ,间质可有团丝样纤维(SP) ,CD 117表达者 3 5例 (89.7% ) ,CD3 4表达者 2 8例 (71.8% )。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或向卡哈尔细胞分化 ,组织学上类似于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瘤 ,CD117、CD3 4是较为特异且敏感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35例用光镜,其中2例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5例临床上生长迅速、肿块小、质硬、边界不清.术前误诊32例(94%).35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2例行扩大范围切除术,全部治愈.光镜下NF特点是:疏松的粘液样基质中有丰富的增生活跃肥胖的梭形细胞,基质内有小裂隙和多少不等胶原纤维带,并见红细胞外渗和少量炎细胞及较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根据组织学可分三型:粘液型10例,细胞型19例,纤维型6例.2例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Vimentin、Actin、CD68阳性.NSE、S-100、GFAP、CD34阴性.结论 NF是一种少见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软组织瘤样病变,在病理形态上呈多态性,熟悉其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对本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肛管直肠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罕见,我院自1973年至今发现三例,结合文献讨论如下:例1:男,66岁。发现肛门内有一肿物,以为是痔疮,后觉里急后重,大便带血变形呈凹陷状。体检:肛门指诊离肛齿状缘acm处前壁见鸽蛋大小肿块,占肠腔半周,表面菜花状,指套血染,取活检。巨检:灰红碎组织一堆,1×0.8×0.3cm。光镜检查,瘤细胞小似淋巴细胞样,浆较丰富,嗜酸性,核大园或不规则,呈弥漫或小片块状分布。HE切片中未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结果:EMA阳性,S—100阴性,NSE阴性,LCA阴性。1993年5月14日病理会诊报告:标记结果可排除…  相似文献   
7.
我院从 1977~ 2 0 0 0年共收治粘膜恶性黑色素瘤 19例 ,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9例粘膜恶性黑色素瘤 ,标本 4%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厚度 3um作常规HE染色 ,其中涂胶片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光镜观察。 6例HE切片中未见明显色素者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 ,采用链霉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染色(SP法 ) ,第一抗体为CK、VIM ,S 10 0蛋白 ,HMB45 ,LCA。用已知阳性片对照 ,以T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以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表达分四个等级。阴性 (-) 0~ 2 5 % ;弱阳性 (+ ) 2 5~5 0 % ;中度阳性 (+ + ) 5 0~ 75 % ;强阳性…  相似文献   
8.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5例不同部位的EH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7-75岁,中位年龄54岁,肿瘤发生部位分别是腹壁,肺,阴茎,鼻前庭,骨,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排列成巢状,条索状甚至腺样结构。瘤细胞短梭形,胞浆内空泡,此特征为单细胞原始管腔结构,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如CD34,Ⅷ因子,UEA等,部分病例同时表达CK和/或Vim。结论:EH的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时需要和转移性癌,上皮样血管肉瘤鉴别,同时在概念上需要与上皮样血管瘤区别,本病生物学行为与组织学形态有不一致性,治疗按低度恶性处理。  相似文献   
9.
63例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10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在恶黑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肛管直肠恶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作HMB45、S-100、Vimetin等染色。结果10例肛管直肠恶黑临床初步诊断恶黑1例,误诊其它疾病9例。病理形态:上皮样细胞为主7例,梭形细胞为主2例,小细胞似淋巴细胞样细胞为主1例。免疫组化染色:10例HMB-45、s-100均阳性,9例Vimetin阳性,其中1例CK阳性,LCA阴性。结论肛管直肠恶黑临床表现大便带鲜血,无明显黏液,肛门异物及息肉样突出肛门为特征,临床极易误诊。形态观察支持恶黑起源于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免疫标记提示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HMB45、S-100、Vimetin,三者联合应用能提高恶黑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