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P14ARF、P16INK4a的基因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130例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60例、20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P14ARF、P16INK4a蛋白基因检测,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130例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60例、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HPVDNA。结果宫颈鳞癌组中P14ARF、P16INK4a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00.0%(130/130)和96.9%(126/130);在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中其表达率分别为85.0%(51/60)、81.7%(49/60);在20例正常宫颈组中其表达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宫颈鳞癌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宫颈组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组P16INK4A和P14ARF的表达呈显著差异(P〈0.05)。HPV16/18在130例宫颈鳞癌中86例(66.2%)表达阳性;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39例(65.0%)表达阳性;P14ARF、P16INK4a阳性率HPVI)NA阳性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与HPVDNA阴性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14ARF、P16INK4a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44v6、MMP9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Plus法对78例子宫内膜癌中CD44v6和MMP9表达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CD44v6和MMP9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CD44v6、MMP9在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早期预测转移潜能,判断预后及指导术后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4V6、EGFR和MMP-9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168例宫颈鳞癌患者组织中的CD44V6、EGFR、MMP-9的水平。结果:CD44V6、EGFR和MMP-9蛋白在宫颈鳞癌组及CIN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45%、61.90%、70.83%和36.00%、44.00%、34.00%。CD44V6、EGFR和MMP-9的蛋白表达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无关(r分别为0.058、0.073、0.005,P均〉0.05),但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8、0.269、0.217和0.439、0.338、0.301,P均〈0.05)。结论:CD44V6、EGFR和MMP-9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关。联合检测CD44V6、EGFR和MMP-9的表达可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转移潜能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卵巢微乳头浆液惟交界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Burks报道在卵巢浆液性交界瘤内有一类微乳头状交界瘤,肿瘤虽无明显卵巢间质浸润,但常伴有浸润性腹膜种植,病变多进行性发展为浸润性肿瘤。Burks称其为卵巢微乳头浆液性癌(micropapillary scrous curcinoma,MPSC)。此后许多学者对MPSC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Deavers认为MPSC常伴浸润性种植,复发率高,但其总生存率和浆液性交界瘤相当,  相似文献   
5.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2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UPSC)和子宫内膜样癌(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UEC)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表达,以了解两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方法对24例UPSC和54例UEC进行组织学复查和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的p53蛋白、ER和PR的表达。结果24例UPSC占子宫内膜癌的3·77%,平均年龄UP-SC组为60岁,UEC组为51·7岁(P<0·01),晚期癌(FIGOⅢ-Ⅳ)UPSC组占62·5%,UEC组占35·1%(P<0·025)。p53蛋白的表达UPSC组16例阳性(66·7%),UEC组10例阳性(18·5%),两组比较(P<0·01)。ER阳性表达UPSC组(8·3%),UEC组(42·5%),PR阳性表达UPSC组(12·5%),UEC组(35·2%),两组比较:ER(P<0·01),PR(P<0·05),差异有显著性。UPSC组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及肌层浸润无明显关系,而UEC组Ⅲ~Ⅳ期肿瘤的p53蛋白的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05)。UPSC的5年生存率为25%,UEC组5年生存率为80·9%(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UPSC为p53高表达,而缺乏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为高度恶性的肿瘤。它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UEC,因而强调诊断时需和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相区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