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势凶险,死亡率高达30%~50%,大大高于急性心肌梗死。其中20%~50%死于出血的第7~10天“’,及时而有效的救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药物治疗1.1血管收缩剂1.1.且垂体后叶素直接收缩内脏小动脉,使内脏循环血量减少,进而门脉血流量减少,门脉压力降低,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有效率50%~70%‘”‘’。常用0.2~0.4U/min持续静滴24~48h,止血后以0.IU/min维持12h。副作用:因全身血管收缩,冠脉血流量减少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律紊乱、肠绞痛、腹泻、脑血管…  相似文献   
2.
双特异性抗体对LAK细胞增殖和细胞毒作用影响的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抗CD13与抗HBs的单克隆抗体经化学偶联得到的双特异性抗体,观察该双特异性抗体对LAK细胞增殖和增强细胞毒性的作用。结果显示双特异性抗体显著提高LAK细胞与2.2.15细胞结合率;促进淋巴细胞增殖.^125I-UdR释放试验检测发现双特异性抗体增强LAK细胞对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且与抗体浓度呈正相关 。  相似文献   
3.
双特异性抗体对LAK细胞增殖和细胞毒作用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抗CD3与抗HBs的单克隆抗体经化学偶联得到双特异性抗体,观察该双特异性抗体对LAK细胞增殖和增强细胞毒性的作用。结果显示双特异性抗体显著提高LAK细胞与2.2.15细胞结合率;促进淋巴细胞增殖。125I-UdR释放试验检测发现双特异性抗体增强LAK细胞对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且与抗体浓度呈正相关。进一步对抗体的特异性研究表明,加入双特异性抗体后LAK细胞对2.2.15细胞毒性作用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以胶体金标记抗病毒交联物L-HSA-Ara-AMP,做直接胶体金银染色,光镜观察该交联物识别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在大鼠肝细胞及HepG-2细胞表面的定位,同时分别用大鼠脾组织,金标HSA做对照。结果: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多布在大鼠肝细胞的血窦面,侧面亦有少量分布,HepG-2细胞表面受体呈阳性,而两组对照组受体标记均呈阴性。  相似文献   
5.
用原位杂交法和ABG法对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以下称CAH)血清HBsAg阴性34例和阳性30例对比进行了肝内HBV DNA、HBcAg和HBsAg的检测。上述检出率在34例HBsAg阴性CAH者中分别为23.5%,23.5%和32.4%,30例HBsAg阳性者中分别为63.3%、56.7%和83.3%。结果表明,在我国,血清HBsAg阴性、HBV相关抗体阳性或阴性的CAH中,仍有少部分人肝内存在HBV DNA和HBV抗原表达,并与肝病发病机理有关。血清HBsAg阳性的CAH者中,无论血清HBeAg阳性,或抗HBe阳性、或HBeAg阴性,均有较高比例的肝内HBV DNA和HBV抗原检出。肝内HBcAg与肝内HBV DNA关系密切,可作为反映HBV活跃复制指标;肝内HBsAg则不然。  相似文献   
6.
我非常支持《解放军医学杂志》开展的有关要重视临床基本功的学术争鸣 ,十分同意要重视临床基本功的观点。的确 ,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电生理学等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使过去一些难以明确诊断的疑难复杂病例得以早期诊断 ,并得到合理的治疗。毫无疑问 ,高科技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因此 ,每位临床医师必需不断的学习、掌握并运用好新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 ,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但是 ,另一方面 ,必须强调的是 ,临床基本功不可丢 !详细的询问病史 ,全面细致的查体 ,仍是做好临床诊治的基础 ;除根据病史、症状、…  相似文献   
7.
以胶体金标记抗病毒交联物L-HSA-Ara-AMP,做直接胶体金银染色,光镜观察该交联物识别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在大鼠肝细胞及HepG-2细胞表面的定位,同时分别用大鼠脾组织,金标HSA做对照。结果: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多分布在大鼠肝细胞的血窦面,侧面亦有少量分布。HepG-2细胞表面受体呈阳性。而两组对照组受体标记均呈阴性。  相似文献   
8.
L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南于不能特异性识别和攻击靶细胞影响了LAK细胞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双特异抗体能同时识别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使其特异地结合,选择性地将靶细胞杀死,本研究应用化学偶联剂SPDP将鼠源抗CD3与抗HBs连接得到化学嵌合双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持续48周。将病人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组(A组)和安慰剂组(B组),第一阶段A组服用阿德福韦酯片10mg,每日1次。B组服用安慰剂,每日1次,双盲治疗12周;第二阶段A组和B组都服用阿德福韦酯片10mg,每日1次,开放治疗36周。分别在治疗的4、8、12、24、36、48周末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治疗至12周,血清HBV-DNA水平(对数值)分别下降2.27、0.48,较基线水平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阿德福韦酯与安慰剂相比,可显著降低HBV-DNA水平。治疗至48周时,两组可使血清HBV-DNA(对数值)的含量较基线时分别下降3.30和3.40,两组数值较基线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有73.89%和74.68%的患者血清HBV-DNA的含量较基线时下降≥21og10,两组数值较基线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片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安全有效,是可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4年以来因肝功异常而收治的病毒性肝炎中,经特异性血清学证实及肝穿病理检查的成人巨细胞病毒肝炎6例。5例是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感染的,其中两例由查体发现,其余患者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恶心、厌油,1例有高热,无皮疹,表浅淋巴结不大。白细胞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