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何宇  杨汐  燕红  王帅奇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0):3798-3805
背景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因经治疗后疾病持续存在以及复发的风险较高而需长期随访,故探索有效的预测指标对患者预后评估及随访频次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对DTC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但其在DTC尤其是局部晚期DTC患者预后中的作用在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 评估ps-Tg、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和甲状腺球蛋白减少指数(TRI)对DTC(包括局部晚期DTC)患者131I治疗后长期缓解的预测价值,以期个性化管理不同预后的患者,减少预后良好者频繁接受随访的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1月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遂宁市中心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建立的甲状腺癌患者长期随访的数据库中2004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进行131I治疗的DTC患者99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T/N/M分期、甲状腺侵袭情况、淋巴结破裂情况、ps-Tg、s-Tg、TRI)、预后情况。DT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绘制ps-Tg、s-Tg、TRI预测DTC、局部晚期DTC(T3~T4/Nx~N1期)患者长期缓解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ps-Tg、s-Tg、TRI是DT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T分期、N分期、ps-Tg情况、s-Tg情况、TRI是DT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ps-Tg预测DTC患者长期缓解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临界值为10.0 μg/L时,其灵敏度为74.1%,特异度为73.4%;s-Tg预测DTC患者长期缓解的AUC为0.846,临界值为1.0 μg/L时,其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4.7%;TRI预测DTC患者长期缓解的AUC为0.722,临界值为60.0%时,其灵敏度为77.7%,特异度为72.8%。ps-Tg预测局部晚期DTC患者长期缓解的AUC为0.864,临界值为10.0 μg/L时,其灵敏度为96.1%,特异度为55.4%;s-Tg预测局部晚期DTC患者长期缓解的AUC为0.859,临界值为1.0 μg/L时,其灵敏度为54.2%,特异度为97.3%;TRI预测局部晚期DTC患者长期缓解的AUC为0.764,临界值为62.5%时,其灵敏度为74.0%,特异度为63.8%。ps-Tg<10.0 μg/L的DTC患者长期缓解率高于ps-Tg≥10.0 μg/L的DTC患者(P<0.05);s-Tg<1.0 μg/L的DTC患者长期缓解率高于s-Tg≥1.0 μg/L的DTC患者(P<0.05);TRI>60.0%的DTC患者长期缓解率高于TRI≤60.0%的DTC患者(P<0.05)。ps-Tg<10.0 μg/L的局部晚期DTC患者长期缓解率高于ps-Tg≥10.0 μg/L的局部晚期DTC患者(P<0.05);s-Tg<1.0 μg/L的局部晚期DTC患者长期缓解率高于s-Tg≥1.0 μg/L的局部晚期DTC患者(P<0.05);TRI>62.5%的局部晚期DTC患者长期缓解率高于TRI≤62.5%的局部晚期DTC患者(P<0.05)。结论 当ps-Tg<10.0 μg/L、s-Tg<1.0 μg/L和TRI>60.0%时,可预测DTC患者131I治疗后能够长期缓解;对于局部晚期DTC(T3~T4/Nx~N1期)患者,ps-Tg<10.0 μg/L、s-Tg<1.0 μg/L和TRI>62.5%可预测其能够长期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齐墩果酸(OA)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法培养大鼠CFs,建立AngⅡ诱导的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体外模型,采用MTT法检测各组CFs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CFs上清液中TGF-β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ngⅡ组CFs增殖活性及分泌TGF-β1水平明显增加(P<0.05);60,100μmol/L OA组CFs增殖活性及分泌TGF-β1水平较AngⅡ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OA能抑制AngⅡ诱导的CF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阑尾黏液性肿瘤较为罕见,可发生腹膜转移形成腹膜假黏液瘤。目前,临床上多应用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o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进行治疗。其组织学类型、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dex,PCI)评分及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评分等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尚为明确。将规范的组织学分类作为预测因子应用至临床,探讨不同组织学分型、PCI评分和CC评分等因素对伴有腹膜转移的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预后影响。  方法  回顾行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经CRS联合HIPEC治疗后的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转归。按照2019年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消化道肿瘤推荐的分类标准和国际腹膜表面肿瘤组的规范化组织学分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明确组织学分型、PCI评分、CC评分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 PFS)的影响。  结果  共48名患者接受了CRS+HIPEC的治疗。经单因素Cox回归分析,PCI 评分 、CC评分、原发组织学类型和腹膜组织学类型均对PFS存在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与PCI评分≤10分相比,20~30的危险比为10.38;CC评分与0分相比,1分和3分的危险比分别为4.26和14.74;原发组织学类型中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相比,印戒细胞癌的危险比为9.81;腹膜组织学类型中,与无细胞黏蛋白相比,高级别腹膜黏液癌的危险比为14.3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仅原发组织学类型对PFS存在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组织学类型中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相比,印戒细胞癌的危险比为110.79。  结论  对于经过CRS+HIPEC治疗阑尾黏液性肿瘤及其引起的腹膜假黏液瘤,规范化地进行原发病灶和腹膜病灶组织学分型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腹膜病灶组织学恶性程度与原发病灶组织学恶性程度相比呈正相关。原发病灶和腹膜灶恶性度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相对于腹膜病灶组织学分型,原发病灶组织学分型与患者预后更为密切,是更好的预测指标。同时,患者预后与CRS的CC评分和PCI评分有关,PCI评分和CC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因此,在CRS+HIPEC治疗中,应对原发病灶和腹膜病灶进行组织学分型,尽可能减瘤彻底,规范化地HIPEC治疗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奈达铂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切除术中局部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观察组用溶有奈达铂的生理盐水喷洒并浸泡创面,15 min后吸出冲洗液。对照组仅用等量生理盐水处理,对药物安全性、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追踪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肝肾功能异常(血肌酐和谷丙转氨酶)、局部疼痛和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引流液脱落癌细胞检查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6、9月两组的局部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12、24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患者切除术中应用奈达铂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局部复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纳米炭示踪早期胃癌(EGC)的前哨淋巴结(SN)的最佳方法.方法 在46例EGC患者手术中,将1 mL纳米炭于肿瘤周围分4~6个位点行浆膜下注射,采用3种不同的方式检测SN,将最先染色的淋巴结定义为第一SN(FSN),FSN所在的整组淋巴结认定为整组SN(GSN),将5 min内显色的所有淋巴结标记为全部SN(ASN),术后将认定的SN和其他清扫的淋巴结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46例患者均成功检测出SN,其检出率为100%;FSN、GSN、ASN数目分别为(1.04±0.21)、(3.93±1.90)、(13.61±4.36)枚,3种方法检测的SN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N、GSN、ASN对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率分别为95.65%,100%、100%.结论 纳米炭示踪EGC的SN染色率较高,对预测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准确性;GSN的准确性高且创伤较小,是最适合的SN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