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7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原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及原理。方法: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老人(平均82.5岁)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其中Evans Ⅲ型9例,Ⅳ型23例,V型5例。其中30例(81%)合并3种以上并存症,并存症中以心血管疾病为主,其次为糖尿病,脑血管病。结果:本组病例无1例术中或住院期间死亡,平均随访18个月。入院至手术时间5~7d,平均6.5d。手术时间45~80min,平均60min,术中输血2~8单位红细胞(平均4单位红细胞)。住院时间20~30d(平均24d):伤口一期愈合,未见感染,松动,脱位者。结论:①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有效止痛,早期离床,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优点,疗效令人满意;②术后可负重而没有骨折局部塌陷的危险,利于早期康复;③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强调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内镜表现与病理特征及恶变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特征及其恶变的关系。方法:对门诊患者大肠镜普查发现的361例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征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息肉恶变42例42枚(10.5%)。息肉≤5mm者无恶变,6-9mm者恶变率0.9%,10-19mm者恶变率11.8%,≥20mm者恶变率38.5%;腺癌性息肉恶变率9.7%,增生性息肉恶率4.5%,80例炎性息肉有1例恶变。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19/80)23.8%;恶变的息肉内镜下均表现为宽蒂或无蒂,表达充血或糜烂。结论:息肉恶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组织病理类型相关,腺瘤性息肉体积越大,绒毛状结构越多,癌变机会越高;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亦有恶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性质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及急诊诊断方法,以提高其急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近十年来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276例资料,分析急诊诊断方法及结果,并将入院诊断与最后诊断对比.结果:48小时内参与B超检查阳性率50.61%(83/164),胃镜检查阳性率95.24%(100/105),血管造影100%(5/5).入院诊断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肿瘤、出血性胃炎、贲门黏膜撕裂、血管畸形和Dieulafoy病构成比分别为38.77%、45.65%、8.70%、6.52%、0.36%、0,而最后诊断分别为35.14%、34.78%、21.74%、2.54%、1.45%、4.35%;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20%、86.46%、20.00%、71.43%、25.00%、0,其中最高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最低是血管畸形和Dieulafoy病.结论:单凭病史作出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诊断可能存在一定误差,非创伤性B超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急诊胃镜及血管造影检查能作出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522011年1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5284岁,平均66.7岁。均采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84岁,平均66.7岁。均采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270 min,平均131.1 min;术中失血量50270 min,平均131.1 min;术中失血量50300 ml,平均125.9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9.5 d(7300 ml,平均125.9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9.5 d(718 d)。1例术后早期出现剧烈腰痛(2.3%),1例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2.3%)。术前腰痛VAS评分(7.62±0.44)分,术后(3.51±0.82)分;术前腿痛VAS评分(8.13±0.61)分,术后(3.12±0.36)分;术前ODI指数(80.26±5.09),术后(28.77±2.53)。44例患者最少获得24个月随访,42例患者椎间骨性融合,2例椎间部分骨性融合。根据Nakai分级,优39例(88.6%),良3例(6.8%),可2例(4.6%)。[结论]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剥离范围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好等优点,但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特殊设备和工具,且术中医患所受辐射量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方法:1例寰枢椎不稳标本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利用ANSYS8.0软件建立寰枢椎不稳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模型加载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寰枢椎的不同运动,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前屈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350×109Pa,前屈角度为0.7°;后伸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427×109Pa,后伸角度为1.2°;侧弯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295×109Pa,侧弯角度为0.3°;旋转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0.635×109Pa,旋转角度为0.8°。结论: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以食欲不振为首发症状的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在我院消化内科2003年2月至2007年11月住院治疗以食欲不振为首发症状187例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共计52例(27.8%),感染性疾病患者共计49例(26.2%),良性胃病共计21例(16.6%);药物性肝损害、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占有不同比例。主要伴随症状有乏力、体质量下降、精神淡漠、低热,在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良性胃病三类疾病占比例分别为(75.0%、86.5%、23.1%、30.8%)、(46.9%、26.5%、53.1%、75.5%)、(29.0%、45.2%、22.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以食欲不振主诉就诊消化科较为常见,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远超过良性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间叶源瘤的超声微探头(MPS)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共诊治76例上消化道间叶源瘤,所有患者均由MPS和胃镜诊断,47例行MPS指导下内镜切除术,43例进行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43例确诊患者中,平滑肌瘤22例,间质瘤17例,分别占51.2%和39.5%,合计占90.7%,均在MPS指导下成功切除,并发症少见。结论绝大多数间叶源性瘤是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分别位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MPS能准确诊断间叶源瘤,但不能区分平滑肌瘤和间质瘤,间叶瘤内镜下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小鼠小肠动力障碍时小肠平滑肌细胞慢波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ip)链脲佐菌素(STZ,150 mg/kg)造模,将小鼠分为正常组、DM组、DM+外源性SCF组(DM+SCF组);DM+SCF组ip SCF 0.20 μg/(kg·d),正常组和DM组每天ip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H7.40).所有小鼠干预6 wk结束后,给予印度墨水灌胃测定小肠传输速率,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仪记录各组小鼠十二指肠平滑肌细胞内慢波的变化.结果:DM组小肠推进率比正常组的明显降低(44.05%±5.48% vs 82.75%±6.56%,P<0.01);DM+SCF组比DM组的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75.89%±3.61% vs 44.05%±5.48%,P<0.01).但比正常组的降低(75.89%±3.619% vs 82.75%±6.56%,P<0.05);DM组与正常小鼠相比,十二指肠平滑肌细胞内慢波频率明显减慢(13.33±4.27 vs 30.67±3.33,P<0.01),波幅明显减小(15.17±3.71 vs 35.17±3.71,P<0.01).且波形杂乱不规则.DM+SCF组小鼠十二指肠平滑肌细胞内慢波频率和波幅比DM组增加(26.50±1.87 vs 13.33±4.27;27.50±2.26 vs 15.17±3.71,均P<0.01),但比正常组减慢和降低(26.50±1.87 vs 30.67±3.33,P<0.05;27.50±2.26 vs 35.17±3.71,P<0.01).结论:外源性SCF对DM小鼠的小肠动力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肠道表面树突状细胞(DCs)及炎症细胞因子VIP、IL-1β在肠功能紊乱时的表达,以及外周血中VIP、IL-1β的表达,探讨大鼠肠道免疫耐受的变化.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冷-束缚应激动物模型.将大鼠处死后,取大鼠回肠末端、远端结肠各长约2 cm的肠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道表面CD11c、VIP、IL-1β的表达,留取腹主动脉血清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清中VIP、IL-1β的表达.结果:在回肠末端,实验组大鼠CD11c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实验组大鼠VIP、IL-1β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177.67±35.44 vs 92.64±22.19,359.56±45.48 vs 216.46±41.56,均P<0.05).并且VIP的表达与IL-1β呈正相关(r=0.78,P<0.01).在远端结肠,实验组大鼠CD11C、IL-1β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性;而实验组大鼠远端结肠VIP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380.15±33.24 vs 254.04±40.53.P<0.05);在外周血中,与对照组相比较,VIP、IL-1β表达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149.03 ng/L±56.82 ng/L vs 104.24 ng/L±39.03 ng/L,8.82 ng/L±3.91 ng/L vs 5.49 ng/L±3.79 ng/L.P<0.05).结论:冷-束缚应激后肠功能紊乱大鼠中,末端回肠和远端结肠黏膜存在轻度的炎症反应,DCs尚不能解释肠功能紊乱后肠道存在轻度炎症反应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探讨大鼠肠道免疫耐受功能变化.方法 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用福氏志贺痢疾杆菌灌胃制造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然后评价两组大鼠同肠末端和远端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免疫组化检测肠道表面分子CD11c与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检测IL-1β、IL-4表达.结果 建立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后,免疫组化示实验组大鼠远端结肠CD11c、CD80、CD86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且回肠末端和远端结肠IL-1β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肠道局部免疫耐受功能降低,影响肠道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表达失衡,使肠道功能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