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术前诊断方法。结果 本组男19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2:1。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2岁。所有患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查均为阴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无力、瘫痪和神经精神症状。57%的患者病史短于4周,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肿瘤多位于额部、颚顶部和基底节区,本组共35例52个肿瘤,其中16例为多发性肿瘤(45.7%)。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侵袭性大。病史短,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常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易多发,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轴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伴有其它系统的播散,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10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影像学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35例组织病理标本中来源于手术切除的32例,经手术活检2例,立体定向活检1例。结果:本组病例男19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2:1,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2岁。就诊时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无力、瘫痪和神经精神症状,57%(20例)的患者病史短于4周,77%(27例)的患者病史短于8周。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本组35例共52个肿瘤,其中16例(45.7%)为多发性肿瘤。肿瘤多位于额部(14例)、颞顶部(7例)和基底节区(5例)。29例(83%)患者的主体肿瘤位于小脑幕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B细胞来源34例,T细胞来源1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侵袭性强,发病急,病史短,病情进展快。影像学特点为头颅CT平扫表现为等或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增强,肿瘤常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易多发,极少发生出血、钙化或囊变。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 结果 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 结论 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颈前路联合应用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常规锁定钛板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双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联合组)和20例采用常规颈前路ACDF+三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常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指标及术后随访。结果 联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 0. 00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常规组优12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5%;联合组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3. 3%。末次随访时两组间Ⅰ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颈前路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取得与常规锁定钛板一样的疗效,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率以及降低手术难度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多种因素对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短期和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61例病人,均行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手术采取经翼点或纵裂入路,均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后随访5年,记录术前、术后半年、1年、2年、3年、4年、5年的Karnofsky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随访时期的疗效(^Y)与术后短期疗效(X1)、年龄(X2)、病程(X3)、随访时间(X4)、发病年龄(X5)、术前病情严重程度(X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Ⅱ级)45例,次全切除16例。术后6例出现尿崩,6例术后视力改善,1例无变化,1例双目失明。得出多元回归方程:^Y1=-6.087+0.250X2+0.424X6(术后短期疗效),^Y2=2.918+0.802X1+3.927X4(术后长期疗效)。结论鞍结节脑膜瘤多以视力下降起病,早期多无症状,就诊时多数肿瘤巨大。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术中注意保护周围结构,尽量减少电凝操作,防止术后出现视力损害或下丘脑功能衰竭。本研究得到的方程有助于对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青年神经外科医生怎样实践循证医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理论、新技术椎动神经外科学向前发展。注重积极、独立地获取、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是未来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之一,循证医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提倡循证医学,可以帮助青年神经外科医生不断获取最新信息,从而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脑疝瞳孔散大手术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经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形成脑疝瞳孔散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6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预后良好143例(48.31%),预后不良153例(51.69%)。在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进行手术其预后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脑疝形成瞳孔散大患者.要尽早诊断.紧急手术减压,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G-132诱导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损伤中钙超载的作用。方法通过传代方法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选取MG-132处理24小时,采用处理前(对照组)和不同浓度(5、10、15、50μmol/L)处理后的胶质瘤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结果MTT比色法检测发现,MG-132处理24h后,SHG-44细胞活力明显下降43%(P〈0.05),且随着MG-132浓度的加大,继续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MG-132作用24h后,各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5、10、15μmol/L组细胞调往情况相似(P〉0.05),但50μmol/L细胞凋亡率升高较为明显(P〈0.05)。激光共聚焦测钙离子荧光强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5),5、10、15μmol/L组钙离子荧光强度相似(P〉0.05),但50μmol/L细胞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MG-132处理可以通过激发细胞内钙超载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脑胶质瘤局部VM-26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替尼泊甙(VM-26)对脑胶质瘤术后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16例病人术后用局部浸VM-26的明胶海绵贴敷于瘤床壁上。其中5例瘤腔留有Ommaya贮液囊。结果 1年半生存率达69%。结论 VM-26局部治疗,可以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